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58|回复: 13

转:上帝拯救业余吉他家们--关于古典吉他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9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帝拯救业余吉他家们20140520 21:44:11 林幻奇

这篇文章译自乐器音乐学家John Huber所著《现代吉他发展》一书。作者在这一章节里讨论了吉他作为一件专业化乐器的困难和瓶颈。许多观点都十分悲观。作为一个吉他音乐工作者,我翻译此文的目的绝对不是自贬自己的乐器。就像爱国者担忧吾国之命运一样。热爱吉他就会担忧吉他的命运。我一直不怕把吉他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拿出来说,因为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文中提到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都在目前的中国上演着。如何应对,值得每一个吉他音乐工作者深思。
P.S 作者成文年代很早(成书于1992年,或许也不能说很早),许多问题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本人也并不同意文中所有观点,只是拿出来与诸君探讨,望各位有识之士为吉他的发展出谋划策。
上帝拯救业余吉他家们
上世纪60年代,曾有记者问一位非常著名的吉他家是否看得懂乐谱。那位吉他家回答道,“会看一点,不过仅仅是到不影响他演奏的程度。”排除显而易见的幽默不提,这个答案包含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因为吉他长期以来被当成一件业余的独奏乐器,直到最近,吉他演奏家们都没有受过很高的音乐教育;如果他们有,也是从学习其他乐器的过程中习得。我们可以从对于十九世纪吉他作品的研习中得到对于这个论点的支持,十九世纪的吉他作品很明显的分为两类:那些吉他超技演奏家写给自己用的作品和写给他们学生的作品。当我们拿这些作品与同时代其他乐器的作品比较时(站在不是吉他家的角度),就能很清晰的看出那个时代吉他家们的创作极限,品味低下,才疏学浅。反过来,这些作品倒是很好的证明了只有吉他演奏家才能够写出地道的吉他作品。但事实上,也只有吉他演奏家认为这是有必要的。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十九世纪的吉他作品都无法与同时代小提琴与钢琴的作品相提并论。而这也多多少少反应了那个时代对于这些乐器的相关用途以及重要性的判断,同时也暗示了当时吉他教学体系的发展程度。在当时,吉他仅仅被当做一件为声乐伴奏的和声乐器,偶尔能够演奏一些旋律独奏。或许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维也纳会有一些例外,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地方,人们都这样看待吉他。
很遗憾,像舒伯特和柏辽兹这样会演奏吉他的一流作曲家也没有致力于丰富吉他音乐。他们很显然也秉持当时对于吉他的态度,并且是因为贫困而不是自主的选择才去演奏吉他。那些大作曲家与吉他之间发生的琐事(比如贝多芬)对于他们的名气来说简直不值一提。这很好理解。如果贝多芬写了一部与他的钢琴或者小提琴奏鸣曲同样技巧高超的吉他奏鸣曲的话,考虑到那个时代吉他贫弱的音质和有限的动态,谁会或者说胆敢去演奏它?又有谁会有耐心听完?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有经济困难的音乐家来说,没人会为这样的吉他作品买单。索尔和朱利亚尼可以说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十九世纪晚期的吉他作品,几乎都是沙龙性的小品,就像是现代钢琴轻音乐一样,或许有点小成功,不过都仅限于业余室内乐范畴。泰雷加的作品,简直堪称这类音乐中的典范,却证明了他只不过是一个会写曲子的演奏家,而不是一个会弹吉他的作曲家。当泰雷加意识到吉他曲目的贫乏时,他开始了大量的改编工作,这为吉他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吉他的地平线。泰雷加的改编树立了一个先例,后人趋之若鹜。
在这之后,关于究竟什么才是纯正的吉他音乐的新思潮被掀起,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演奏技巧,而与此同时,吉他家们发掘出了巴赫以及其他诸多的鲁特琴音乐。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吉他演奏家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用从键盘乐改编来的作品以及鲁特与维奥拉琴文献拓展了吉他的曲目,并且使用现代吉他和现代技法来演奏它们。然而,即使是这些作品被赋予了其他乐器的性格和演奏技巧,或者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与吉他有任何的接触,改编这些作品,丰富吉他曲目的企图本身就植根与吉他深深的业余特质。
我们上一代人(作者生于1940年),如果有谁能演奏泰雷加和维拉-罗伯斯的练习曲,他就能在当地的音乐圈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吉他高手。如果他还能再来上两首巴赫的赋格或者前奏曲,哪怕他使用的是一个错误百出的改编版本,演奏中充满了弹性节奏,他的名气依然会从家乡传播开去。而现在,有些段位的听众就会对其不削一顾了,现在这些都是学生们演奏的曲目。现代通信技术和音响制品的大量传播把业余吉他家们的那些业余听众一下子变成了毫无耐心并且吹毛求疵的专家。
面对这样的高要求,一个业余演奏家如何能应付得来?目前,大多数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专业演奏家但也很有实力的演奏者,都必须拥有一套两小时左右的曲目。专业的演奏家都需要两套音乐会曲目并且有能力在同时间为下一个乐季准备新的作品。练琴时间是很宝贵的,而大多数专业演奏家都已经学会了最有效的练琴方式。比如,以三十分钟的音阶练习开头,并且选择性的演奏一些能够精进技巧的练习曲,再之后是对于原有曲目完全正常速度的遍历,找出其中的技术问题,以正确的方式重复演奏。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少于三个小时,通常需要四到五个小时。对于大多数职业吉他演奏家来说,这只是最低限度,而且他们还没有时间去学习新曲目。业余演奏家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时间并且持之以恒?一些乐器销售组织曾经做过调查,大部分的业余吉他家都是男性,在15到25岁之间;很少有人能将这个兴趣保持到他们成熟以后。这个结果预示着这件乐器的未来。
或许,现代吉他需要面对的本质性问题正来源于它的过于成功;事实是,虽然现代吉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表演价值,但是它对于演奏技术的要求却位列那些最难掌握乐器的行列之中。业余吉他家和受过训练的学院演奏家所掌握的技术水准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中心,愿意花钱聆听吉他音乐的人依然很少。除了极少数人,即使是最专业的吉他演奏家也不可能仅靠音乐会收入或者录音委约来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平而必须依赖于教学活动。而他们的学生,面临更严峻的经济问题,要么就在职业的竞技场上与他们的老师拼杀,寻找可能的教学机会,要么就成为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受挫的业余爱好者。一个业余演奏家怎么可能找到演奏机会并且还能赚到钱?或者说,业余吉他家就应该孤独一人演奏,或者只弹给那些有足够耐心听完他那“业余”水准演奏的听众——他的家人,朋友听?吉他俱乐部往往扮演这样的功能,但是这些组织总是存在内部纷争,这些纷争来自于内部人员水平高低,耐心的差别,这在单一功能的理想主义组织里很常见。
在世界范围内,与乐队编制的乐器比起来,吉他的音乐会机会非常有限。即便如此,二十世纪的吉他演奏家们也发觉,他们必须做到“技艺高超的音乐性”。既然吉他想要变成一件专业化的乐器(并且已经成为),那么对于那些想以此为生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就变得异常的难了。对于一件本身就深度依赖业余爱好者市场而生存的乐器来说,这种情形值得引起深思,它是否就是吉他在历史上几度起起落落的本质原因。如果我们根据乐器生产与销售统计,将吉他与那些专业化乐器(管弦乐队乐器)的受欢迎周期最比较的话会十分有意思。
吉他演奏家们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音乐学院的地位。他们背负着一段漫长而广博的历史,在音乐中,他们或许是最国际化,社会化,海纳百川的。然而他们却要面对一个黯淡的未来——哪怕你受过专业训练,如果你很平庸,那么就靠边站。世界上任何一个音乐学院里的五十个小提琴学生,即使不是全部,大多数也能够保证谋到自己的职业机会,开启自己的事业之路,即使是那些在好学生身边不起眼的人也可以。而在音乐学院里的五十个吉他专业学生,你会惊奇的发现,即使是那最好的五个,都不一定能建立起持久的演奏家生涯。这件乐器本身那种完美的自给自足室内乐(小音量)的气质注定了它无法摆脱的业余味道,这是它的本质。
塞戈维亚的确非常专业,但是它的乐器也真的如此吗?
如果现在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件乐器必须:
1)必须拥有一种独特的性格,抓住或者产生一种通过声音表达的文化观念。
2)比如有足够多的音乐生产单位以一种吸引人的方式不断重复这个观念。
3)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受欢迎的传统(曲目)来支持它的演奏标准。
4)需要乐器材料和制作技术以及商业买卖的不断发展。
和其他乐器一样,吉他的发展史同样反映了这些要素并且讲述它是如何符合了这些要求。
小提琴,小号,长笛,钢琴等其他乐器,都已经建立了通向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领域的道路,当然,如果你没有巨大的决心,才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者缺乏运气,同样也不可能成功。但这些乐器的仕途已经是一种惯例一样可以被看见。而直到最近,吉他依然没有这方面的保证,历史上,同样也没有把吉他当成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乐器的明确记载。这件乐器的历史甚至都没有使得吉他定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方,“吉他”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在1950年代的纳什维尔(美国田纳西州首府)或者1960年代的利物浦,”la guitarra”和”guitar”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吉他的历史也证明了,真正专业的吉他演奏家少的可怜。除极少数外,他们中其余人都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他们的活跃职业生涯也很短。在过去,做“职业化”的吉他演奏家依赖于贵族或者有钱人的资助以及与演奏分量相当的教学工作。塞戈维亚是第一个摆脱这种限制的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借助于现代通讯技术与交通工具来达成全球化事业的吉他演奏家。他这个从过气文化中走出来的老头,却借着新时代的能量飞上了天。他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并且他也足够机智地抓住了新文化的崛起。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吉他演奏家!
二十世纪音乐是一个被流行音乐灌注能量的巨大的商业化市场。至少对于吉他家们来说,这改变了传统的仕途观念,并且重新定义了什么叫“职业化。”让我们来看看吉他究竟给职业音乐家们带来些什么吧。管弦乐队里从来都没有它的位置,在室内乐里也不是主流。也没有多少独奏会的需求,合唱团也不太需要它。独奏吉他音乐会对于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经济上却回报的很少。在合唱队里,本来就不多的回报还要被大家瓜分。对于吉他这个职业来说,从业者根本不确定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听他们的音乐,并且又有多少人会持久的投入其中。有证据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吉他演奏家能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下来。当这些人的数量超过了音乐会票券能承受的极限是,就必须有人另谋生路了。有远见的吉他演奏家也必须明白,直到现在,针对吉他家的预先职业训练依然不存在。
通常人们都将这些负债归咎于吉他发出来的那贫弱的声音。连塞戈维亚都经常表达这个观点,他一身都在鼓励作曲家创作吉他协奏曲,并且要求制作家做出更大声的吉他。这种争论忽视了吉他的本质,而正是这种本质才是吉他发展的驱动力。当吉他作为专业音乐家们的乐器时它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在牧羊人,矿工,士兵,农民和其他工人手里却得到了发展。这一点更被如今的现状所证明,大部分的职业现代吉他手并没有追随塞戈维亚的脚步,他们拿着拨片演奏插了音箱的电吉他,这玩意儿除了定音与古典的托雷士吉他一样外就别无其他了。
现代古典吉他市场由年龄从15到30岁(基本都是年轻男性)的人组成。无论这些人当初是否抱持要专业学习吉他的野心,没有职业保证的残酷现实注定了他们之中,除极少数外,都会是一辈子当个业余爱好者。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成立家庭,担负经济责任,面临其他的兴趣选择,这些兴趣会挤占本来安排给吉他的时间和精力。当他们到了30岁,通常他们在音乐上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造诣,但是却缺乏足够的时间去维持这样一种演奏状态。结果就是他们在挫败中放弃了吉他。那些足够强大,敢于坚持的人大多数成为了吉他老师或者半业余演奏家。极少数古典吉他演奏家能建立起有足够经济收入的演奏事业。在时下的民主社会风气下,我们提倡避免精英主义,我们也努力给予民族和流行音乐相当的艺术价值,但是我们必须对那些励志走上音乐道路的孩子们诚实。在二十世纪,吉他已经步入了音乐学院的殿堂,当时我们必须牢记它在过往时代的发展轨迹。我们对于那些有着音乐梦想的孩子们有着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应该把真相告诉他们吗?传统古典吉他是一件高级业余独奏乐器。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朋友们的答复:
Screenshot_2014-08-29-13-51-10.jpeg
Screenshot_2014-08-29-13-50-56.jpeg
发表于 2014-9-2 21: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谈谈古典音乐现场演奏在现代的市场问题吧--
只有极少数自觉品味出众、且对音响效果有苛刻要求、同时还要有闲钱和时间的人,才会去音乐厅听演奏会。
发表于 2014-10-10 14: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2 于 2014-10-10 14:57 编辑

其实七弦吉他如果能够普及的话,情况就能大大的改变。

吉他的第6弦属于贝斯的音域,相当于贝斯弦,但是由于左手指有限的伸展性,这么一条贝斯弦在乐曲中不能形成至始至终的律动。

严格地说,6弦吉他实际只能弹奏二声部的曲子,很多的所谓三声部的曲子是虚标的,包括像山下演奏的阿松隆婚礼间奏曲这类超技曲目也不是三声部的,只能算2.5声道。
山下企图在吉他上模仿钢琴加上高音的华彩声部,但是山下却牺牲了和弦与低音的律动,由于乐曲速度比较快掩饰了他的编曲瑕疵。

七弦吉他增加的定为A或B或C的第7弦能和第6弦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第6弦不再唱独角戏了,第6弦有了第7弦这个得力助手就可以产生复杂的律动了。再加上右手小指开发出来拨弦(吉他要学习一下琵琶,小指也要参与拨弦),弹奏出立体的三声部乐曲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一直在想这么个问题,山下食指也不短,足够大横按七条弦,如果他使用了七弦吉他就会如虎添翼,几乎什么交响乐他都能弹得出来。

为什么他不使用呢?

看了岛主的这篇文章,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恕我直言:

如果七弦吉他普及,很多吉他老师就会丢掉饭碗、找不到老婆。

很多初学者迈不过大横按这关而放弃吉他(6弦),而现在要在7弦上大横按那就更加困难了,学吉他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很多女性的手指偏短,在6弦上大横按尚且勉强,能在7弦上大横按几乎就没人了。

包括塞戈维亚在内的很多吉他老师,他们的老婆就是跟他学琴的女学生。现在没有女性来学吉他(7弦)了,他们就难找老婆了。



发表于 2014-10-10 2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确定看懂文章了?弦多少根本不是影响因素,吉他天限如此。只说一句:你去杨雪霏的facebook上看下她的演出照片观察下听众,再回头看下al di meola、jessy cook这样吉他手的现场观众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14-10-10 21: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去看看叶佩思大师的10弦吉他独奏会的观众反应,再对比一下杨雪菲的6弦独奏会的观众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发表于 2014-10-10 22: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看下观众是哪些么
发表于 2014-10-10 2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白了吧,古典音乐的市场消费群体构成是哪些,自己再看下吉他其中在什么位置,就算八十八根弦又能如何。
发表于 2014-10-10 2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anar 于 2014-10-10 22:36 编辑

吉他就是吉他,弹交响乐是自寻死路,你技术再牛逼,弦再多,也不如两把吉他弹的好听,钢琴弹交响曲都是个大问题。何必钻牛角尖。还是你最早的问题,山下弹那些高难度的东西没人觉得好听,再崇拜他的可能一次两次有新鲜感听听就算了,音乐表现上实在是乏善可陈。现在最顶尖的演奏家都起码搞二重奏,最早的LAGQ你没听过么,这样才能曲目更广,听众也更多。纠结一根弦多少毫无意义,眼睛要看到音乐这片无边的天地。
发表于 2014-10-11 17: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就是吉他,做她能做的事情。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甚或是搞一个交响乐队来演奏“阿宫”,有一把吉他演奏出来的味道更淳美吗?至于吉他作曲家能否被当今的主流承认,无所谓。巴赫当年也不被主流社会承认呢。这妨碍他成为巴赫吗。再说演奏家是职业还是业余的问题,更是犯了逻辑上和价值观上的错误:对职业、和业余概念没有公认的定义。什么是成功更是价值观上的问题,一篇小文更是无法说清。那个用多少音乐学院学生能建立演奏职业生涯为论据,加上一些建立在模糊价值观基础上观察论据,从而得出吉他是“高级业余乐器”的结论,更是漏洞百出的伪命题。一个事物好不好、成不成功,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是我辈看看现状,就能轻易得出结论的。
        吉他不需要谁来拯救,吉他给了太多人喜欢她的理由,这才是事实。那些把吉他拖入交响乐队或者室内乐队的想法,没有必要性,应该是顺其自然。用7根绳子的方法,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更是荒唐。
再回到文章作者的原意:他想告诉读者,请读者注意吉他的现状,不要轻易把吉他演奏当作终生职业。那是杞人忧天,只有听从作者的意见而没有投身于此的人的后悔的骂声,不会看了文章还投身于此的人的赞美。你问问那些没有成为演奏家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有后悔的吗?不会!他们通过对真正专业的演奏的学习,建立对音乐的专业审美素养,还建立了不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吗?塔雷加可是从皇家音乐学院学钢琴和作曲改行的,他智商有问题?他后悔吗?
按照作者的逻辑,马云是学习外语的,他应该为没有成为翻译家而遗憾?!后悔当初没有看到作者写的这篇文章?       吉他就是吉他,她给了我们爱她的理由,哪怕一个,就足够了。何况,通过吉他我真的还能像spaner说得那样,“看到了那片无边的音乐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6 17:20 , Processed in 0.0416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