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图兰朵

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6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好奇,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什么整理出来的呢?历年试卷?课外练习?还是老师印发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在一些学习网站上找到的一些有参考、阅读价值的资料,做为我的一些课外练习,放在这里利用空余时间看看 关系类话题作文备考策略 关系型话题作文从2003年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重视。到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纷纷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高达l0个之多,2005年选用这种题型的试卷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有5个以上作文题目是用的这种题型(全国卷3套,清一色的是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形式),可见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受认可程度。关系型话题作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它标志着话题作文命题思路的成熟,这种题型既有利于训练考生的开放式思维,又可杜绝考生的抄袭现象;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又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所以,今后关系型话题作文,仍有可能是命题的重点。对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对这类作文仍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关系型话题,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由这种话题构成的作文题目就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这类作文,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题目所给材料是“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由此导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很明显,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由两个概念“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构成,而“感情亲疏”是一个主谓短语,包括两个方面:感情亲(亲近)、感情疏(疏远),这两个方面又构成并列关系;“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认知”(认识)。话题中的“和”为一连词,连接这两个概念。该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弄清楚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其关系是开放性的,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也不是唯一的: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甚至有专家将它们间的关系列出了16种。当然,写作时不能将这16种关系全写到,只要选择其中的一种关系来写就行了。由此可见,写好关系型话题作文,首先就要对话题所揭示的关系有所了解,烂熟于胸,这样到时才会有备无患。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这些特点,把握话题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写作就会出现错误。错误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概念)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如果考生作文时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当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考生自己。错误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人想,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只要能抓住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概念)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间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那么,关系型话题的关系有哪些呢?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 2005年全国卷一: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细加审题,便能领悟:话题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同时又是互为因果联系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以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透析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出符合话题的文章来。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 2005年全国卷三: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进行作文。细加审题,便能领悟:这道题目教育人们要用正确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和现实,教育人们要把关爱铭刻在心,让怨恨随风而去。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奏响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取舍统一,彰显辨证,什么该记,什么该忘,要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主题。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或辩证关系式。这种类型话题,概念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写作时要注意从物质、运动、实践等角度切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如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与“认知的正误”之间,就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可以分为:①正影响——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负影响——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所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衰亡也”。③零影响——写一个人秉公办事,不以感情左右对事物的认知,所谓“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也”。④“反影响”——认知的正误反过来影响感情的亲疏。所以这个文题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感情”一词的含义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指亲情,也可以指友情、爱情。这个话题又可以放到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的对象去谈;放在家庭生活领域,可以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朋关系等;放到学校教育领域,可以写师德、德育教育艺术、学生成长等,放到政治领域,可以写执法公私、情义矛盾等,还可以写教练和运动员、观众与演员、顾客和商家等等。只要有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有文化的积淀和融会,有较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来。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2005年江苏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细加审题,便能领悟:“凤头”不能理解为华美的外表,而应理解为良好的开头;“猪肚”应理解为人生充实富有,切忌浮躁虚华;生命需要丰富多彩,精神需要内蕴丰厚;“豹尾”应理解为在“凤头” “猪肚”的基础上,来一个有声有色的总结。可以有序地表达人生三境界、事业三部曲等。再如2005年浙江卷: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作文。细加审题,便能领悟:从狭义的 “一叶一枝一世界”拓展开去,透视芸芸众生,俯瞰大千世界,阐发感悟,抒发情怀。在写作技巧上,可类比烘托,可以点代面,可象征隐喻,可以小见大等。 5.主客关系 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还可以说明。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如话题“我与奥运”,就是一个主客关系的话题。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写清“我”(主体)与文章内容(客体)的关联。至于写作的角度很宽泛,可以写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繁荣方面的意义,可以对奥运会的举办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写作时要学会从大处着笔,也可以从细微处体现主旨。 6.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类话题作文,指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写因果关系的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这样行文较常规构思有一定的优势,它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如话题“清流与活源”,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类的话题作文。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清流是果,活源是因,只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挖掘“流”与“源”的含义,进而联系实际,进行议论,结构上或由因到果,或由果涉因,就可构思成文了。 7.喻意关系 所谓喻意关系,指题目中的概念是抽象的,带有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构思时要注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根据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从而成文。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可见,联系现实是写作喻意关系型话题的关键。写作时,应由题目生发开去,而不能就题论题。如2005年浙江卷的话题。 总之,世间万物是复杂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关系型话题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除了上面列举的之外,还有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不管怎样,写作关系型话题作文,拿到题目后,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关系进行作文,我们才能在考场上左右逢源,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 因此,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这个特点,复习备考时应将审读话题放在重中之重,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 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等等,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多做审题联系,熟悉关系型话题的类型,争取做到烂熟于心,平时多练熟几种,这样考试时可以根据话题和材料,对号入座,驾轻就熟,这总比茫无头绪、临场苦索要强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被误用的成语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4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4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4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4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4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4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4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4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5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5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53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54、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55、养痈遗患 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56、无所不能 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7、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58、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 59、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60、披肝沥胆 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61、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62、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63、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64、色厉内茬 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65、滥竽充数 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66、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二者都可以表示“行人、车马、船只来往频繁”。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能表示往不同的方向。 67、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乌有化为泡影:四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68、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69、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二者都指“不整齐”。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长短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70、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二者都有可指“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后者还可能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71、步履维艰 寸步难行:二者都有可指“行走十分困难”。便前者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而后者还可以比喻处境困难。 72、饱经沧桑 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73、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二者都有“耳听眼看”的意思。但前者强调亲自看到亲自听到,突出其真实性。后者则强调经常看到听到并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影响。 74、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但前者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后者指人的行为和目的相反。 75、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二者都有“不能想像”之意。但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或不可理解的事情、道理。 76、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指随口乱说。但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 77、大海捞针 海底捞月:二者都指白花力气。但前者比喻目的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后者指目的完全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23:39: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中的年龄称谓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龆龀(条衬):只儿童换牙 总角、垂髻:指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笄(ji):指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之礼,由冠男也]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 耆(旗):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你知道诗中说的是多少岁吗?) 耋(叠):七十至八十岁 耄(帽):八十至九十岁 期(ji)颐:一百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23:44: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8-18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挺多的,有空慢慢细看。
发表于 2006-8-20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06-8-20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小朋友将资料收集整理得非常好。这样可以一边灌水,一边学习,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咯~气死语文老师的成语解释 1.哪一种蝙蝠不用休息———不修边幅(不休蝙蝠)    2.一个人被刷成金色———一鸣惊人(一名金人)    3.羊停止了呼吸———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4.手机不可以掉到马桶里———机不可失(湿)    5.狗过了独木桥就不叫了———过目不忘(过木不汪)    6.蜜蜂停在日历上———风和日丽(蜂和日历)    7.一群人拿鸡蛋砸枪———枪林弹雨(枪淋蛋雨)    8.画家喜欢画粗的绳子不喜欢画细的绳子———出神入化(粗绳入画)    9.拿筷子吃饭———脍炙人口(筷至人口)    10.鸡与鸭的对话———鸡同鸭讲    11.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12.帽子脏了要翻面再戴———张冠李戴(脏冠里戴)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0:00: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8-21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图兰朵在2006-8-20 23:46:26的发言: 灌水咯~气死语文老师的成语解释 1.哪一种蝙蝠不用休息———不修边幅(不休蝙蝠)    2.一个人被刷成金色———一鸣惊人(一名金人)    3.羊停止了呼吸———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4.手机不可以掉到马桶里———机不可失(湿)    5.狗过了独木桥就不叫了———过目不忘(过木不汪)    6.蜜蜂停在日历上———风和日丽(蜂和日历)    7.一群人拿鸡蛋砸枪———枪林弹雨(枪淋蛋雨)    8.画家喜欢画粗的绳子不喜欢画细的绳子———出神入化(粗绳入画)    9.拿筷子吃饭———脍炙人口(筷至人口)    10.鸡与鸭的对话———鸡同鸭讲    11.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12.帽子脏了要翻面再戴———张冠李戴(脏冠里戴)
很有意思的,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6 18:45 , Processed in 0.0532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