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上贴中已经说明了,无论是第几关节运动或者发力,其他关节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协同运动,只是在很多情况下为了相对区别于法力的主要关节而被称为“被动“关节,这些关节非常重要,因为作用到琴弦上的其实是第一关节。以走路动作为例。走路的动作是靠髋关节带动的,但是膝关节和踝关节会协同运动,从而产生自然的走路动作。这是人类成千上万年来,不断实践而形成的最理想动作。如果髋关节(相当于手指的第三关节)不是作为主导,而是用其他两个关节作为主导关节,那么,我相信人们虽然可以移动,其效率也必然十分低下,也很容易导致疲劳。我们有时候当然再做一些特殊动作的时候会特别强调膝关节或者踝关节的用力,但是这就像在吉他演奏中的特殊演奏法一样,不在我们讨论的“基本演奏法”范围内。这些在以前的教学法或者我和演奏家们的交流中他们都已经再三强调和说明。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其实不一定要用不同的文字来描述同一现象,这样可能会让人觉得我们讨论的是两种弹法,但是其实只是一种。我相信如果在文字上深究下去,这个方法还可以有更多的名称,如果一个人有十个名字,我想他不会有朋友的,大家最后都搞不清楚他是谁了。
右手确实是存在不同的流派,有些主张靠弦或者垂直触弦,有些在指甲的留法有区别,我个人认为这和用第几关节发力并不矛盾,不同的只是最后作用琴弦上的方式有所区别而已。
我们说用第几关节发力(带动),其实是以这个关节作为运动支点。以第三关节发力,其动作更像握拳,Tong兄在指导求教者的时候经常用这个比方。以第二关节发力(带动),更像扣动扳机。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基本上用第三关节发力的演奏家在演奏快速乐段的时候好像改称使用第二关节,其实并不是这样,动作还是一样的(除非他们要获得特别的效果),只是这个时候为了速度,第三关节演奏动作的幅度相对缩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变成了第二关节主导运动。弦兄今后再次见到杨雪霏的时候可以当面和她核实一下这种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不会为了某些特殊的效果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这种基本演奏方法。比如,杨雪霏在演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为了追求作品的风格,右手拨弦方法有非常明显的改动。
每个人的生理条件有所不同,就像每个人的腿长度不同,粗细不同,但是不会造就千万种走路方法,只有一种方法下的细微变化与调整。
任何方法都是为音色音乐服务的,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的听觉,大家会更容易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整)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4 11:24: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