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ndy、Vincent认识很多年了,也都在厦门见过面,但是一直没到北京回访,这次正好有两把吉他要带过去,就利用周末时间过去拜访他们和其他有联系但未曾谋面的琴友。
说起来我比Andy和Vincent年长不少,但是平常交往我总觉得他们都非常成熟、稳重,从来不觉得他们因为比较年轻而缺乏阅历。两位除了是铁杆吉他爱好者外,事业也都卓有成绩。而他们的爱好也不仅仅局限于吉他,事实上我们平常聊的话题比吉他广泛得多。
Vincent的办公室就像个文化沙龙,和印象中的IT公司大相径庭。许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交流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心得。功夫在诗外,或许这样才能塑造第一流的IT人才吧。
周六的聚会大约有10来位琴友参加。除了Vincent和Andy,还有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陈海龙老师以及他的几位学生、制作迷老焦、曾就读于中音,后又到韩国学习大提琴的的卢雪松、葛路路、饶里(007)、我的堂兄方鸣等琴友。遗憾的是有几位熟悉的琴友当天有事未能参加,我这次去的匆忙,也没联系更多的琴友,一切交给东道主安排。
当天有3把好琴,除了我带过去的Stenzel、Nowak,还有Vincent的Meneghelli,因此活动的主题自然就是品琴了。我第一次弹Meneghelli,印象很好,颇有Romanillos的特质,手感也非常舒适。Stenzel和Nowak在琴友们的手中传递着,弹奏着。面对这两把大名鼎鼎的吉他,大家都显得很兴奋。
一位琴友问了我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好琴的特点是什么,除了价位高之外。”这个问题我在我的书中用了三四万字来解释,当天不可能说得那么详细,我只说了一句:“好琴就是当你的心中对它有期望时,它也能满足你的期望的乐器。”我的意思是,要鉴赏一把好琴,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好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能哪些方面帮助演奏者,只有这样,才能去鉴赏它,认识它的价值。我还特别提到,要鉴赏好琴,必须要有较好的发音方法。这两把琴在十几位琴友手中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如果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那么听者可能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有些琴很好,有些琴则不是那么理想。其实琴还是一样的琴,不一样的只是发音的方法。我借这个机会跟琴友们交流了我对吉他发音的理解并做了些示范。我要吉他既能发出丝绸般的歌唱性声音,也要有电光石火般的光泽与力量。在制作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些声音,就取决于演奏了。我个人认为发音更多是一种想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法。
Stenzel和Nowak的声音取向有较大的不同,琴友中有Stenzel的忠实拥护者,也有Nowak的fans,卢雪松和葛路路就更青睐Nowak的声音。其实这两把琴的结构、材料大同小异,但是经由不同的制作家制作出来,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吉他设计图纸就像乐谱,只是一些基本信息,要完美地再现,还需要制作者和演奏者的经验、技巧以及领悟力。而材料对于一把优秀的吉他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它更像书画家手中的文房四宝。再好的笔墨、宣纸,凡夫俗子所作的都不值钱,而像傅抱石、张大千这等名家在同样的材料上一出手,便是价值连城的艺术杰作了。我还顺便拿出了一把西班牙Aparicio作坊制作的面单吉他AA50做了一些示范,如果要比音量,名琴比这把面单的未必大得了多少,但是从声音的均衡性、深度、动态等方面来审视,这把AA50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因此如果仅仅以音量来鉴赏吉他,其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
几位琴友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雪松是难得的青年才俊,他的音乐充满个性和灵性,这可能得益于他对流行音乐和弓弦乐器的研究。陈海龙老师的演奏细腻而有乐感,虽然当天比较热闹,但是他的音乐仍能从噪音中飘然而出打动听众。Vincent的演奏和上次我见到的简直判若两人,着实有些“范儿”,演奏巴赫的Giga毫不含糊。葛路路虽然有点紧张,但是演奏功底还是可以看的出来。老焦更多地是以制作家的角度来审视这两把吉他。Andy有些耍无赖,就是不露一手,所以我也没法评价啦!:-)
这是一个非常愉快而又充实的聚会。承Andy的盛情,聚会结束后又安排到一家著名饭店的大包间,边吃饭边交流。
Andy、Vincent和我堂兄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吉他专业毕业的高蕊老师也加入到我们的餐会中。席间,她为我们演奏了许多乐曲,别看小姑娘清瘦清瘦的,吉他在她手里爆发出来的能量并非常人能比。到北京之前我已经跟Andy、Vincent说好了我不弹琴,因为实在太久没练琴,怕让大家失望,但在这么好的氛围下,我还是斗胆献丑了,尽兴弹了几首曲子,让各位方家见笑了。
最后,要感谢Andy和Vincent的热情接待,虽然北京和厦门间隔2000公里,但是却让我感觉回到了另一个家。我期待着下次见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18 13:45: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