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上舞台比钢琴小提琴可能更富吸引力.带麦未尝不可.
也许古典吉他的众多演奏者不这么认同.认为古典吉他上不了大舞台.我觉得那是众多的演奏者对吉他的音乐特色潜力没好好的开发完善的缘故.多借鉴一下美国的与时俱进的吉他音乐发展路子.不难得出与我同样的结论:
综合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用古典吉他来表现,我们会发觉喜欢看吉他演奏的人就多了.特别是1980--1995年其间爱上吉他音乐的而现在是社会中坚阶层的年龄段处在30--48岁的人重新喜爱上吉他.那就了不得.肯定能带动全社会来倡导吉他音乐了.
而近十年来在古典吉他的进步大多只拘泥于100年前的审美标准.---有些方面可以把他列为学术研究,音乐考古的范畴去摆平就行了.不需要众多的人都是一个模子的去把"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去探究不止.
比如,现代人并不是很喜欢那些大块的和声和长时间的庄严音乐,很多地方只需做到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突出色彩点到为止即可.还现代人以一个放松休闲的音乐欣赏演奏需求的心态.这是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所在.不好好与之融合就可能使古典吉他音乐走进死胡同.
另外有关音乐艺术方面的认识,既然艺术就是表现.那么音乐也未尝不可地被看作是一连串技术的表现.音乐和技术是不可分离的,机械的分离往往缺乏理性的支持.就如以前什么什么艺术家的牌匾到处可见,可什么是艺术,那些艺术家们一个也说不清楚.用一句来概括:"....总之这就是艺术....".这都是无限夸大音乐艺术感性认识的结果.知识分子们被愚弄了半个世纪.倒是老百姓一点也不买帐:艺术嘛不就演戏贝!
好!演戏!这就说对了一大半.过去的梨园弟子们非常讲究戏功的锻炼[包括个体特点的充分发掘],古代的艺术观很多时候就是"技艺"二字的朴素无华的表述,"技"字在先后谈"艺"字.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是拿一二个300年几乎统一的死板标准去评价"艺术".感性的成分太多了,使人们的艺术理念变得相当模糊.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追求艺术的座右铭是:"崇尚技艺,博采众长,张扬个性,表意明确,顺理成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4 13:59: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