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的文章很有见地,富有探索性。
我补充一点,放松是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因为放松而忽视了动作规范。学过高尔夫球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运动最讲究放松,但是却有非常多的动作规范,否则达不到球,即使打到了也打不远。在动作规范中即有“发力“一说。即使卡雷巴洛这样充分强调放松理论的大师,也同时强调了若干种右手的发力方式以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从而丰富了演奏的“调色板”。
放松和发力是对立统一的,瞬间的用力对于放松非常重要,没有瞬间发力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放松。
此外,对于教学来说,理论应尽量简化,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到要领。就像让小孩子张嘴吃饭,让他把嘴巴张开就是了,不一定要对他分析张嘴这个动作牵动了多少肌肉和神经。拨弦也是一样,解剖学有助于分析拨弦的用力是否合理,这是教材后面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接触太多这方面的知识反倒可能引起混乱,或者引起其他部位的紧张(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部位之后)。
无论用第三关节还是第二关节,都不必然放松,放松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调节适应过程。是要经过学习的,做到放松之后,也可以利用不同关节的“发力”获得不同的效果。从主流演奏来说,都是强调第三关节作为手的力量源泉,当然,这个力量可以再追溯下去,到手臂,到肩膀、到背肌……,但是,正像我前面所说的,学生只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相对间接的部位,非常容易引起这些部位的紧张。大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
一种主流的方法,或许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一种方法既然可以成为主流,我想应该有其合理的地方。关于右手的拨弦方法,这次我私下和杨雪霏也谈到,在她看来,也存在第三关节发力(其他关节当然也有参与运动)这么一种说法。我们不排除用第二关节或者用第一关节,只要能够获得理想的速度、力度和音色,这样就未尝不可,而且可能后两种方法适合某些人群,但是我相信应该不是太多。作为理论研究,首先研究的是普遍规律,然后才是特殊性。
最后强调一点,任何文字的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发力“也好,“放松“也好,都只是一种基本原则,不能包含动作的所有组成部分。在所有的学科中,有名词,有定义,就必然有名字解释,“释义”部分才是重要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正名”是应该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歧见,但是不必过分在意字面上的意思,在教学中可以将具体要求解释给学生。
以上也是点滴想法,供大家参考批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3 15:50: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