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钢琴之母”周广仁
周广仁,一个享誉国际乐坛的中国人,她被誉为“中国钢琴之母”,作为我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近二十年来,以普及钢琴教育作为人生的至高追求。怀着对新疆的一份厚重的情感,年过古稀的她在今年“五一”,第6次踏上了这片土地,记者也有幸与大师有了下面的对话。
记者:周老师,你第一次来新疆是什么时候?
周广仁:1995年,那时侯,新疆斯坦韦文化艺术中心刚成立,我来剪彩。12年过去了,他们发展得不错。
记者:从4月30日到5月2日,你接触到的新疆的老师和学生,他们的钢琴教育和演奏水平如何?
周广仁:总的来讲,过去不管是从事考级,还是一般性的辅导,都比较初级。12年前第一次来新疆只有2000名琴童,现在已经发展到两万多名琴童,不仅数量增加了,很多孩子还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内地及国外的专业艺术院校。
记者:在钢琴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周广仁:现在全国范围,钢琴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太急于求成,不循序渐进,一定要把握好度。有些课本太难了呀,基础没打牢呀,教学是有它的科学性的,不能盲目攀比,我去的好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这可能与思想有关,就拿考级来说吧,本来是件好事,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但现在都1、3、5、7、9,跳着考。每一级都有每一级的任务,就像小学的课程,一年级读完读二年级,你总不能一下子跳到三年级吧。过去形成这样的风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与升学率挂钩,现在不挂钩了可能会好一点,大家都想着在小学阶段把十级考完,可以理解的,因为越往上就没时间练琴了,但这样不太科学,除非个别特别聪明的孩子,跳一下是可以的,但对大多数孩子是做不到的,越搞越乱了。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重技术不重音乐。钢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教技术,手指怎么走啊等等,可对音乐是表现什么的,每个乐句是什么内容,曲子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曲子该怎么样表现等等,教得很少。业余学钢琴的也要打牢基础,不能马马虎虎。因为,我们学钢琴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学音乐,钢琴只是表现音乐的手段。现在手段是脑子里有了,但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方面我们教得很不够。
记者:现在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如何让热爱艺术的人得到系统完善的教育呢?
周广仁:对于培训机构不能简单地说。机构多少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而是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我们得明白办机构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不能误人子弟,而是要教孩子们一些东西。就像过去学钢琴的人少,有比较好的老师来教,但现在人多了,钢琴老师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有一个好老师,有些老师自己还没搞清楚钢琴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来教别人了。导致目前师资不够,质量也不高。钢琴普及了是件好事,但一定要把好事做好。
记者:新一度的考级正在报名当中,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广仁:考级,对孩子有促进作用,是对他们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检查;对老师也是个督促,要让自己教的孩子过级,总得好好教吧,不然面子也不好过,并且考级评委都是要写评语的,对他们也是一个专业指导。在考级过程中,老师应该起主导作用,现在好多家长很有主意,看别人家孩子过了三级,我们家孩子就要过五级,这种心理很不好,老师才是最了解学生水平的,家长应该配合。
记者:周老师此行你觉得最欣慰的是什么?
周广仁:新疆的钢琴艺术总体水平的提高,这让我很欣慰。音乐会来了近千人,现场都加座了,这是我们没想到的。现场观众素质都很高,很安静,能够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说明这几年新疆斯坦韦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卓有成效,功不可没。
第一次来新疆的周广仁之子陈达对妈妈的举动很吃惊。“今年,由于我妈身体不好,推掉了好几个钢琴大赛的邀请,并且都是3年前约好的。”在国外生活了15年的陈达怎么也没想到,妈妈来这个遥远的地方已经是第六次了。“在从机场回来的车上,妈妈说了一大堆的人名,都是她在新疆认识的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朋友,这让我很惊诧。全国这么多地方,除深圳外,新疆是妈妈来得最多的地方。”
新疆日报 王亚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4 15:21: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