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43|回复: 12

城市山林——中国镇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m=500,350]rtsp://www.zjtrip.cn/test.rm [/rm]
发表于 2006-8-1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张在网上找到的镇江城市图,看起来还不错。 2006811115671159.jpg 200681112865446.jpg 2006811121888777.jpg
发表于 2006-8-1 0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81113852236.jpg 2006811132220762.jpg 2006811133638524.jpg
发表于 2006-8-1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811141339095.jpg 2006811142672970.jpg 2006811143770817.jpg
发表于 2006-8-1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811152296824.jpg 2006811153719876.jpg 2006811155043678.jpg
发表于 2006-8-1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811163982086.jpg 2006811165265527.jpg 200681117746538.jpg
发表于 2006-8-2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座中国城市能给外人看的地方都是像这些照片里似的,大同小异。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的镇江,图片太多,怕影响打开速度,我编辑了。 城市山林  中国镇江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山水相依,奔腾万里的长江与婉约南下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形成的“十字黄金水道”,与连绵的宁镇山脉和城中名闻遐迩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等一起,孕育了古城山的雄奇与水的灵秀,也成就了镇江旅游的“真山、真水、真情趣”。 金山,这是古城的 “名片”,镇江的标志。因“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美丽神话扬名天下的金山,位于古城西北角,距市中心不足三公里。古代的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岛屿,被称之为“江心芙蓉”。唐代诗人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对当时金山的真实写照。随着历史的变迁,长江主航道北移,江沙淤积,到百余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这座“千载江心寺”开始与南岸相连。 远观金山,但见建筑宏伟,别具一格:从山脚到山顶,一幢幢殿宇厅堂,一座座亭台楼阁,丹碧辉煌,巍峨壮观,将整个金山层层包裹,山与寺浑然一体,形成了金山奇特的“寺裹山”的景色。而始建于东晋的金山寺,始称“泽心寺”,后因宋真宗皇帝梦游金山,故赐名“龙游寺”,清康熙皇帝随母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江天禅寺”,至今还挂在寺庙的山门之上。穿越天王殿,就见到金山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金山寺历经七度兴废,1948年4月6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雄宝殿等三百余间殿阁房屋,新建的大雄宝殿自1986年动工,1990年举行落成典礼。新建的大雄宝殿呈正方形,高25米,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外观上既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 金山自开山现金,建有金山寺以来,便香火缭绕,长盛不衰;而发源于此的“水陆大法会”,更使金山寺成为东南亚地区最负盛名的佛教重地。如今这个著名的4A级风景区,已与焦山、北固山一起,被命名为“镇江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区”。、 天下第一泉,即中泠泉,在金山以西,此泉原本也在江心,后来与金山同时登陆。第一泉水,浓似琼浆,色呈翠玉,水溢杯口达二三分不洩。唐代刘伯刍将天下名泉分为七等:“扬子江中泠泉水第一;……”。以前要喝到真正的第一泉水非常困难,汲水须乘一叶小舟,冒风浪于茫茫大江中找准泉眼,然后将特制的铜壶垂下,到一定的深度,用绳子揭开壶盖,汲满泉水,再上盖慢慢吊起。所以第一泉水既名贵又神秘。第一泉自登陆以后,泉眼曾一度消失,至清同治年间重新发现,光绪年间知府王仁堪手书“天下第一泉”五个字镌刻在池壁上,四周树白石栏杆,并拓地筑亭榭,种竹柳,自成一景。 于第一泉相依的是“芙蓉楼”。“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让芙蓉楼名垂千古。日光中的芙蓉楼与不远处的金山寺,静静的倒印在塔影湖中,山水相随,景色怡人。 古城镇江自古就有“城市山林”的美誉,而让这座城市负载这个美名的就是镇江的南山。南山幽静,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一处位于城区中的国家森林公园,是真正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这里群山逶迤,竹木参天,浓荫藏宇,泉壑幽深,属于“古寺名泉”自然风景区。古寺有招隐寺、竹林寺、鹤林寺,都始建于东晋时期;名泉有虎跑泉、鹿跑泉、珍珠泉。流水潺潺,不分昼夜。 自南朝以来,历代文人雅士云集于此,太子萧统编篡《昭明文选》、刘勰著成《文心雕龙》、米芾创就国画技法“米氏云山”、戴顒谱成名曲《广陵》、《止息》,尽叙着南山的幽美和雄壮。南山,一座流连着文风古脉的文化圣地。就像一部厚重的书卷,期盼着您共同领悟,一起遐想。 茅山,位于镇江句容境内,主峰海拔307米,是苏南地区的主要山脉。这里峰峦起伏数十里,林木葱茏,满山青翠,景色壮丽。山多奇洞,流溪清泉。有喜客泉、抚掌泉等数十处泉池。洞奇且多,千姿百态,深远莫测。著名的有华阳洞、仙人洞等。 茅山还是我国道教圣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因有“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说,常年香火不断,每逢烧香汛期,外地来此进香朝圣或旅游的人数可达一、二十万之多。近年来更因老子神像与苏南抗日胜利纪念碑的神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奇揽胜。 这就是新建的道教鼻祖老子紫铜像,高达33米,重106吨。在铜像手指上有野蜂筑巢,长约一米,终日野蜂涌飞,远远望去如云雾飘动,蔚为奇观。人们都说茅山有灵气,更兼坐拥老子神像而引得“蜂涌而至”。 苏南抗日胜利纪念碑是为纪念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而立。建成以后人们偶然发现在碑前燃放炮竹,炮竹声响时,会传来一串军号声,有四个不同音符,清晰可辩,人皆称奇。各方专家亲临茅山却也难以说明原由。据镇江人民说,这军号声是***烈士英灵的豪气,鞭炮声象枪炮声,他们一听到枪炮声就会在军号声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被毛泽东主席亲自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掩埋着七千多名当年阵亡的***将士,这种解释或者表达了镇江人民对茅山抗日根据地的赞美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吧。 厚重的历史,赋予镇江浓郁的文化底蕴;秀丽的山水,造就了镇江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今天的镇江,正从历史走向未来,城市客厅、生态大道、引资大道、古运河风光带,近几年来镇江的城市建设与改造,美化了镇江,也改善了镇江的旅游环境。而“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大桥与世业洲国家级旅游渡假区,又为镇江增添新的都市风采。 近年来,镇江的旅游设施也日渐完备,目前已有星级宾馆数十家,其中四星级宾馆两家,三星级宾馆近十家。走进镇江,无论何地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而镇江人花大力气培植的“江鲜一条街”,汇集了包括扬子江三鲜,即刀鱼、鲥鱼、鮰鱼在内的诸多精美镇江特色菜肴,而名闻大江南北的“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的镇江三怪,作为镇江名品,经过多年传承,更成为了名品中的特色。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坐拥着“天下第一江山”的古城镇江,正潜力打造江南生态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古老而年轻的镇江,诚心期待着您感受山水,聆听音乐,品味文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 12:21: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镇江 金、焦二山游记 镇江是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自然景色秀丽,特别是金山、焦山与宝华山,被称为镇江三大佛教名山,各呈风姿,争奇斗秀,驰名中外,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六早上七点钟,我们一行三人坐上开往镇江的城际旅游公交车,此行游览的目的地是镇江的焦山和金山。 焦山耸峙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高七十一米,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又因满山竹林繁茂、树木葱郁,宛如碧玉浮江,故又称“浮玉山”。焦山春夏秋三季满山苍翠,在微泛黄色的江水中飘然欲动,雄伟气势而令人神往,是长江下游中唯一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八点钟左右便到了旅游专线车的终点站——焦山公园,登岛的交通工具除了渡船、快艇之外还有观光缆车。 我们雇了一条快艇,先绕着焦山在江面上兜了一圈,虽然快艇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但能在浩瀚的长江中驰骋还是让我们兴奋不已。 登上码头,迎面的定慧寺山门,又叫“不波亭”,大门两侧刻有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幅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迎面石壁上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金漆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 由“不波亭”前行我们便到了千年古刹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照片右侧的这株银杏树已有八百年树龄。 定慧寺前的放生池和定慧桥 定慧寺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的木头拼合而成。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清朝康熙皇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 向东走到寺院东侧天王殿前便见一座木结构方亭,亭中石碑上刻有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 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作了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讲,焦山更胜金山。 石碑背面刻的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所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为“御碑亭”。 我们沿着寺院右侧的小径前行,穿过精致小巧的乾隆南巡行宫“观澜阁”(这里有部分建筑已被当成餐馆使用),便到了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珍藏的历代碑刻达四百多块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黄庭坚的《蓄狸说》;七块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均为名家手笔。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鹤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原石,此时碑上仅存八十六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字,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是书法价值极高的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该碑单独树立在碑林外的一座石亭里,因在游览时也并不知道该碑文名气如此之大,是以仅拍一照,加之当日状态极差,照片偏偏又拍模糊掉了,严重郁闷) 其中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清代金石家叶昌炽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一行人穿过碑林,沿登山小径行走五分钟便到了山脚下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呈扇形,面对着长江。抗战时,炮台为日本鬼子摧毁,现仅存遗址。 (附焦山炮台简史: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焦山炮台守军应用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路上还看见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碉堡,估计是近代建造的,不知此山中还隐藏着多少座这样的碉堡,可见焦山在当时的军事重要性。 半路上所见——盛夏的果实 行至半山腰有一座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不过由于周围树木过于茂密,我们并看不到所应有的景色。亭旁有一株古柏树,号称千年六朝柏,枝繁叶茂,挺拔潇洒,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由于同行有一女同志,而另一同伴又体态臃肿,平时都不善运动,一路气喘嘘嘘、走走停停,所有精力都用在爬这座几十米高的小山头上了,到山顶的万佛塔已无心登塔,在万佛塔下作短暂休息后就匆匆下山了,以致错过了山上的摩崖石刻、吸江楼等多处景点。 从原路折返到码头,坐船驶离焦山返回岸后,我们在就到闹市区的商业街略作游览一番。中午异常闷热的天气战胜了我们吃老妈火锅的欲望,最后还是在KFC解决了这顿午餐。 十二点半左右,天空突然变得昏暗并刮起了大风,不多时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这使得我们只能一直呆在KFC里面。在下午快二点半转为小雨的时候,我们便冒雨打车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古名浮玉山),金山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 山上的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唐代时因开山掘得黄金,又通称为“金山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祐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祐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仪式。宋代以后流行全国,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主要活动有结果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举行这些法事活动,最少得7昼夜,多者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48人,多是上百人,十分隆重。)。金山寺也因此驰名天下。宋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遂赐名为“龙游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又赐名“江天禅寺”,但世人仍称为“金山寺”。 我们到达金山公园的时候,老天也异常通情达理的把雨停了。在山下仰望金山,只见寺庙建筑和高耸的慈寿塔将金山密实的包裹着。(这就是“金山寺裹山”了。“寺裹山”是古代曾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是借鉴了这种“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来到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便是“江天禅寺”匾额,这是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的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了“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 进入山门便来到天王殿,殿中供有弥勒佛和四大金刚。穿过天王殿便来到大雄宝殿,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现在的大雄宝殿是80年代末重建的。殿内的三座佛像非常高大,金光闪闪,两侧供有一十八罗汉的金像。 从天王殿旁边的石阶向上就来到了藏经阁,此处的建筑非常崭新,估计是近几年才修建的。 继续上行来到“夕照阁”,此处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金山时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只是在阁内和过道上到处都是贩卖旅游纪念品的商贩,让人扫兴。 来到“夕照阁”旁不远处,就是法海洞了,洞中供奉有法海和尚的石像。在《白蛇传》中,法海阻挠破坏了许仙和白素素这对青年男女美满婚姻,在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抨击和嘲笑法海是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记得《论雷峰塔的倒掉》还是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从电视剧《白蛇传》到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可怜我们祖国的花朵从小就被灌输了法海就是恶僧的印象。其实在历史上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姓裴,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裴休的儿子,在江西庐山出家,取名法海。后来他来到镇江,那时寺宇荒废,还有蟒蛇为害,百姓都不敢上山烧香,是法海将白蟒赶入江中。他曾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一天僧众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上报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在法海洞前笑骂由人,但要往洞里掷钱施舍,可见佛法无边,面对孰是孰非的争执自有化解妙招^_^ 沿途还有留云亭、七峰亭、白龙洞和朝阳洞等多处景点,留下印象并不是很深,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这时西边的阳光透过一片薄云笼罩着寺院,屋檐上还淅淅沥沥滴着雨水,树林里的鸟儿又开始欢唱,加上大雄宝殿传出宏亮的钟声,一派虔诚志佛门的景象,个中妙处各位有机会可以自己体会。 登至山顶就到了“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分七层,高三十米。 唐宋此处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才取名慈寿塔,到清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得银两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塔为砖木结构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 小心翼翼的登至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和雄伟壮观的润扬长江大桥,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写到: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苏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在塔顶停留片刻后我们就开始下山了,出寺门便前往塔影湖对过的“天下第一泉”,此处可经“玉带桥”沿湖边步行迂回前往,也可以像我们一样选乘游船直接过湖。 不多时船便驶到了湖对面的“芙蓉楼”,此被湖边的片片绿荷衬托得更清幽高雅。楼前水中的三座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的白塔依次象征镇江的焦山、北固山、金山三座名山。 从此处观望金山更能领略到金山景色之优美,文笔水平有限,此处就借用苏东坡给金山寺题的回文体诗来描写了金山寺的迷人风光吧: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回文体寺也可以倒着读: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天下第一泉就位于“芙蓉楼”后面不远处,此处由竹林环绕,环境清幽。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此泉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随金山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 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就为王仁堪所书。池中泉水呈蓝绿色,并不时有气泡从泉底冒出,初看以为是泉水浑浊,细看后才发现是泉水过于清澈,天空的光线透过泉水照在池底又折射回来的缘故。可惜我们此行并未带来汲水的容器,不然晚上就不是在电脑前灌水,而是在用中泠泉泡功夫茶了^_^。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家出来到这张照片中最高的大厦只需1,2分钟。 这里是我家附近的城市客厅里的喷泉,我经常在这里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30 06:15 , Processed in 0.0661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