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86|回复: 11

锦衣夜行的奢华:小记2012年上海华东古典吉他比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0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锦衣夜行的奢华

——2012年“满氏杯”华东古典吉他比赛观摩之行随笔


19日:契子:

比赛报到日,发现了上海朋友们体形标准的秘密


人到中年,往往不得不成为脊梁(不是买来的那个奖),前阵子一系列地疲惫着,加上新的作坊正在装修,所有工具都封存在地下室,作坊的活只好全部停止,心情也有点烦躁,学生小庄建议我去上海看看吉他比赛,出趟远门,也是很好的休息。

网上曾有过消息,但语焉不详,好不容易在一家很少有人上的网上找到了活动的大本营、乘车方式等详细信息。

一夜10个小时的旅行有点累,早晨到达教育会堂,在大厅里看到了组委会的接待处,前去索要日程表,告之只提供给参赛选手,并没有多余的。

住下来再说,然后出门找了家最近的面馆简单地解决一下早餐,接近北方1/3份阳春面的量,下肚后在服务员职业的告别声音中,有种不太肯定的错觉:刚才在店里到底吃过了没有?

中午找了家小餐馆,精致小巧的餐具里盛放着精致小巧的三菜一汤,我的学生小庄有着斯科特泰南特一般的体形,对比之下真是相应成趣。7成饱出来,嗯,与北方的暴饮暴食相比,这也许更合乎科学。

一些影像突然在心里浮现:印象中我的上海朋友好像多数有着玉树临风般的标准体形,我想,我可能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日:关起门的预赛。

没有观众的古典吉他开场大戏,与琴友无关


提早去了预赛地点:柏斯琴行。琴行里有不少小小的练琴室,应该是供一对一的教学使用的。说是比赛就在这些室内,我一惊:怎么可能,这么小的房间,评委都盛不下吧?。

但的确是在这里,这次是关起门的预赛,比赛的场地只有评委和选手,因为有几位评委是我朋友,小庄让我打个招乎让他进去观摩一下,既然规定是闭门式的比赛,我也就没好意思让朋友们为难——有了规则,他们就要严格遵守。

据说这次比赛有200多名选手参加,最小的4岁,最大的48岁。比赛的规格虽然定位为华东地区,但人数上看却是一次大规模的比赛。这本来应该是琴友的一场盛会,但我发现除了选手和家长,纯观摩的琴友似乎凤毛麟角。我与小庄虽适逢其会,但至少此开场大戏与我们无关。琴行门口有位中年人在一把极有沧桑的琴上认真地弹着“彝族舞曲”,看着他专注的神情,我心中一动:难道,参赛的?!

我由于感觉到技术水平的停滞,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的学生超过我时,兴趣和精力转到了制作上。制作这事,易发难收,但我骨子里还是喜欢甚至是渴望单纯地弹弹琴,看到这位老兄专注于琴声之中,我心向往。

望几眼奢靡的小房间,我们刚要离开时,碰到了蒋达民老师,他的评委任务在决赛,受邀参观了他的琴行。蒋老师有两家琴行,一家在复旦大学附近,一家在上海著名的琴行一条街。我们去的是后者。进入达民琴行,第一感就是琳琅满目,琴行内当然以古典吉他为主,品种等级多样齐全,我试弹了几把,从品质上说,其标价非常超值。第二感就是各种鼓,我见过和没见过的都不少。不到中午,蒋老师热情地请我们去饭,由于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胃就鼓鼓的起来。

下午逛了琴行一条街,并无特别可言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1日:决赛:一场充实、冷清而热闹的盛宴


21日的复赛、决赛均位于教育会堂的小礼堂,可随便观摩。礼堂不大,但最终并没有坐满。除了评委佳宾、选手和家长之外,我们这种纯观摩的琴友仍是屈指可数。

但这一日,很充实。

整体而言,选手的水平应该说不错,特别是自选曲部分。不乏技术熟练而又充满音乐的律动者。小庄希望我能随时给他讲评一下选手的演奏,由于是比赛现场,在学生的耳边只能简单地细语一二。不足之处也仍是常见的几个方面:

1、有的选手虽技巧熟练,但曲目演奏的缺少生气,好像是在家里在惯性下半昏睡地练琴。

2、规定曲目的完成度大面积选手不理想。有的自选曲目很难,但“简单”的规定曲目经常连续出错,甚至难以为继。这应该是重视度不高的原因,其实,有的选手如果规定曲目多花点时间弹的中规中矩的话,比赛的名次将会有很大变化。

3、自选曲目比较广泛的,但还是相对集中在我国琴友最熟悉最经典的那几首上:当外赵长贵老师获将的大序曲,徐宝老师当年比赛时弹的大霍塔,以及阿拉伯风格绮想曲,最后的颤音之类。关于比赛选曲,赛后跟李质伟老师聊天时他的见解让我受益不浅,这里只透一句话,呵呵:李老说,弹恰空想得冠军难。

4、部分选手曲目演奏的不错,音乐的起伏也有,但指力太弱,琴声的推动力不够。

5、稳定性、把握性不足。可能是大赛的压力吧,不少选手演奏的稳定性不够,以致频频出错甚至到弹不下去的地步。

当然,这些是专门给学生指出来期望他避免的。高水平的选手并不缺乏,那首大序曲弹的阳刚之气十足,颇有功力。一组二重奏我个也是非常喜欢,我跟学生预测说他们会是冠军。——结果是亚军,这是各组比赛中,我给学生预测的所有冠军中,唯一与结果不符的。

特别一提的是,决赛上有位选手使用的是杨胜吉他。决赛2、30把琴中,不乏名琴,但这把杨胜吉他发出的声音还是很突出的,综合音量音色以及推动力,在全天的琴中我个人认为它至少在前五位之列。琴主是个小孩,演奏还是不错的,音乐性很好,可惜出错了好几处,就谈不上比赛的名次了。

评委的陈容颇为弹大,可以说是一份国内吉他名人录,还有马丁大师。而李质伟、吴子彪等老一辈吉他人作为监理也保证了其公证性,选手、老师、家长对这次的比赛结果是认可的。

总体来说,从决赛看,这次是很好的比赛,但专门琴友很少,虽然内容充实的一场古典吉他的盛宴,但热闹的是台下,现场的观众席是冷清的,在广大的吉他爱好者圈子里也是冷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1日晚  名家音乐会

演奏者为陈华亮和赵长贵,让我惊喜的是徐宝老师出现了,我95年毕业后,还有一段时间定时从邳州赶往徐州去徐老师家上课,结婚后去的决数就越来越少,随后的16年就再没机会碰面。可惜只匆匆打个招呼,没有时间深聊。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2日:马丁大师班:锦衣夜行的奢华

胡安马丁大师在这次上海比赛之前曾到杭州,李乐先生邀请我去一聚,可惜忙于俗务没有成行,虽然我只是古典吉他爱好者,但音乐是相通的,难得有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机会,自然早早就赶到官方公布的地点。随后朋友通知改了地点。在主办方上海音乐出版社朋友的引导下,我与小庄进入大师班地点,柏斯琴行里一个小厅,感觉这个小厅只能做3、40人。

观摩的朋友不多,还没有坐满,后来有朋友说没找到地儿。总体的感觉是,承办方似乎有意控制观摩的人数,大师班结束时,我回顾全场,似乎也就20多人吧。但这次大师班,无疑是精采的,虽然我只玩古典,但也颇有收获。

1、节奏要出自本能,才会有音乐的流畅

大师不仅会弹,还会教。在辅导Brleris的12拍重音时,其边弹边唱123456竟然也是这么好听。根据大师对节奏的提示,很快,第一位受辅导者的节奏很快就跟上了节拍,而他的演奏也突然之间变得打动人心。

音乐不是做出来的,他是一种本能的流动,节奏也是如此。由此想到,费拉门格吉他演奏者,应该精通费拉门格舞蹈,这种重音的变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律动,演出的曲目,才有感染力。如果仅背“轻轻重轻轻重轻重轻重”的口诀,是永远掌握不了费拉门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费拉门格不仅仅是音乐和舞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2、称赞一位琴友的演奏很MAN,对这位朋友的伦巴的大力敲打击,由衷感觉到赞叹。大师模仿了几下,但明显没有这位琴友更有力度。当然,您也不必为大师担心,当大师连续的一段轮扫下来,并不是疯狂的发力却把全场带入疯狂时,那种感染力,那种大师范儿,我们的琴友距离尚远。


3、大师很喜欢一位朋友对费拉门格的态度,并传授他一曲,完毕后,跟这位琴友说:费拉门格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秘密,刚才这首曲子我一般不教他。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4、大师很随合,没有架子,而且很会教。由于语言不通,影响了教学效果,但虽是如此,从大师的示范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他的意图,往往是三两下,就让被指导者的音乐丰满灵动起来。


国内费拉门格似乎都是欧永财的弟子们。现在马丁来了,相信会带来一个新的境界。


但由于授课地点的改变并没有及时通知琴友,来的并不多,在小小的室内也没做满,真是浪费,可以说是一场锦衣夜行的奢华。对比之下,我与学生小庄是幸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2日晚,汇报演出

在这场古典吉他盛宴的最后一刻,终于有了大型比赛的氛围,会议厅内爆满。

宣布名次时我有点得意,各组的1、2名除重奏组外,都跟比赛时我跟学生的分析一样。演奏中,马丁的曲目明显是一种音乐的倾述,这时,你已经忘记这是“吉他”,这是“费拉门格”,“这个扣击真大力”之类,你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情绪,是音乐本身。而把全场都带入这种情绪,马丁,做到了。


期间,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了两套书,一是马丁的曲集,二是梅尔贝版本的卡卡。据说是一本熟悉而陌生的卡卡教程,另文再向朋友们介绍。同时,听说马丁专为中国琴友撰述了一本教程,很快就会面市。


国内费拉门格人口很少,这种有水准的费拉门格曲集的销量会有多少?但从出版社的操作看,他们是志在推方这迷人的艺术,国家级的正规出版社,毕竟不同。如果做一次事后诸葛的话,我想,这次比赛要是设一组费拉门格比赛肯定是个亮点。


结束后在走出会议厅时,碰到了李质伟老师,我们有两年没见了,在李老的介绍下,认识了韩国吉他制作家金喜宏先生,他带来了一把双面板吉他,琴很细致,有不少特别的地方,比如安装了0品。他详细讲解了这把琴的构造和制作。随后又与李老与吴老(吴子彪老师)聊到深夜,可说是受益非浅。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日 幸运:绕道杨州的回家之旅


幸运之一:我与D车

本来要做上海去镇江的D车,然后再转车去杨州,看到离发车时间还有四个小时,我们就退了票,直接做汽车去杨州,在这个汽车上,听到了温州D车的事。如果您问我为什么会明智地退票?我只能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幸运之二:得到了杨小杨先生的书法。

在一位朋友客厅的墙上,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坦率地说,书法我是外行,比如从我们邳州走出的江苏第一位书法教授尉天池先生的字,还有其他国内名家的字,我见了很多,但很多作品我就是领会不到其妙处,没有感觉。现在注目的这幅字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字中,一种随意,一种彻底的自在,让人心旷神怡,它跟马丁的演奏颇有通性:这时,你会忘记书法本身,而进入一种舒适的情绪。可能是我看的太出神了,主人说,这是他的朋友,扬州书法协会会长杨小杨先生的字,我感觉,他的字与我的心境太贴合了。在朋友的引荐下,杨先生特地为我的指上听吉他坊书写了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书写之前,讨论了第三句,到底是“琴”字还是“放”字。查找些资料,发现两种都有,最后,感觉“放”字的味道没有“琴”字更收敛,更有韵味,最后还是选择了“琴”字。杨先生朴拙的书法,给我带来享受和宁静,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 6:09: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起来讲,这次是比赛的盛会却不是琴友的盛会,如果能选取更合适的场地,并设立专门的琴友服务组,对吉他会有更大的推广作用。此外,从比赛的角度,如果能设立一个专门的费拉门格组,相信会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说明:1、本贴首发“指上听吉他坊”网站。

2、有些图片但我不会上传,需要的朋友我直接QQ传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 6:10:4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宋兄。

图片可以直接添加附件上传。

发表于 2011-8-2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加了解这次比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30 13:34 , Processed in 0.0459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