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的过去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线,人才少而精,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十分“对口”的工作。
如今,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专业音乐教育规模骤然扩大,而“对口”的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目前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专业音乐院团和科研院所对纯音乐人才(表演、创作、科研、教学)的需求量已较为有限,基本上是好中选好,百里挑一。
单纯的“对口”发展难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行业急需人才,如艺术管理(音乐院团、文化行政部门中的管理者)、音乐普及(群众音乐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者)、音乐传播(各种传播媒体中的音乐编辑、制作人员)、音乐教育(普通大中学校的音乐教师)、数字音乐(音乐在IT与互联网的应用)、影视游戏音乐(音乐在影视和游戏中的引用)等,而这些新兴的工作岗位却一时难以招到十分合适的人才,因为在原有体制下培养出的音乐专业学生,与这些工作不“对口”,难以胜任。一名音乐演奏专业的同学被分到一所综合大学任教,校方要求他开设音乐欣赏课,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业余音乐活动。可是,他除了会演奏自己手中的乐器,其他都做不来。而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分到媒体做音乐编辑却不会写导语……
危则思变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首先音乐专业的技艺性和专业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音乐专业学生来讲,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口”可“对”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即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使我们在就业上能够有更广泛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愈加普遍,各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走俏。一些新兴的、虚位已待的工作则需要的是一专多能或“T”型知识结构(“纵”是指某一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横”是指与某一领域相关的知识面的跨度和广度)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仅是知识丰厚也还不够。新知识层出不穷,你学的再全也难以包容,学的再新也赶不上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全才是没有的,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包括再学习和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的平衡与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难道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吗?
您觉得我们放下乐器,还能做些什么呢?
期待您宝贵的评论,和经验之谈!!
或长或短、或褒或贬,都希望得到您的参与,为了成千上万在职场迷失的音乐人!
征文周期:2007-10-1至2008-10-1
活动主办:YY聘音乐人才网
征文要求:不限题材,不限字数,
文章发表:
1、网站发表,发表至中国乐友网您的乐友空间。步骤如下
A 注册——点这里注册http://passport.sinky.net/member/signup
B 发表日志——进会员管理中心
C 连接您的文章地址到这里 http://blog.sinky.net/sinky/blogview/9965/
注意:发表日志时候,相关标签处请填写:放下乐器我还能做什么 征文
2、邮件发表,发表至以下邮箱:sinbad@sinky.net 注意事项
标题请标明征文主题。
比赛地址:http://blog.sinky.net/sinky/blogview/99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