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文的,曾经也是个书虫——蛀书之虫。踏入社会后,却再少阅读,总借口工作忙,实则不然,不过是骨子里的惰性在作祟。故而佩服弹琴的一班同志,学琴是件很苦很累的事,最需坚毅之心。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也有我的坚持。坚持订阅《当代》《收获》等报刊,但往往是闲置了数月之后,被沾染了尘埃的书引发了愧疚之心,这才看。
《当代》时常登些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那些文章常常是我最为厌恶的,尤其是那些老手写的。读来,就仿佛是一群毫无知觉的橡皮人在生活,不过多了个稻草人在旁观,忠实的记录。且是一事一记,无法纵横拓越。镜头也象早期的动画片中的,以慢于人类十八分之一秒的速度播放。
《蓝衣社碎片》最初吸引我是因为它的作者——丁三。丁三,1974年4月2日声,福建人。本姓林,母亲姓丁,排行第三,所以有此笔名。少年时曾因家贫辍学,是过流民和小商人,爱酒爱热闹。《蓝衣社碎片》为长篇处女作。因他是福建人,且从姓氏看,让我感觉是福州人;年轻,到本书出版,他还不到30岁,写书之时不过27岁;再来是他的人生经历,本书是他在失业,没有收入,蛰居于城市角落时所写的。最后才是因文章的取材。
正如编辑的前言所述,我心中也有疑问:蓝衣社,反动组织,既“历史”又敏感。如何把握那段遥远的风云历史和那些敏感的风云人物???何况这个组织演变繁复,人物的性情,风格,人品乃至形貌也被历史淹没将尽!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怎么会让我们热泪盈眶?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为什么让我们荡气回肠?尘封半个世纪的玻璃碎片,能否拼凑出历史的镜子,投射出现实的影象?同样的热血青年,怎么样才能书写不同的人生篇章?(本段抄袭自原文的简介,找不出更恰当的言语。)
看完全篇,为作者的能力而叹服。全篇整体思路清晰,众多事件,说来却一丝不乱,展开的合理有序。人物各有特色,没有生硬的点明性情和风格,而是在过程中自然的展现。最让人心动的是人物有激情,有青年人的本色。
不知道大家看完我的只言片语,是否有兴趣看看这本书。《蓝衣社碎片》发表在《当代》2003年第3期,各大新华书店都有的买的。
可惜我才力不足,不能完全抒发心中所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15 17:39: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