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梦蝶

永远的《阿兰胡埃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9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协实在是有太多的版本了,以至于分不出谁谁了,呵呵。 上面那个版本是叶登民的版本,YWEI也晕了哪~~哈哈~~
发表于 2003-7-9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在怀疑啦,因为链接里有个“danny”。不过我不知道他有录过,所以不敢肯定。
发表于 2003-7-9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班的演出话剧《炮阵》,其中有用《阿》的背景音乐,还别有一番滋味啊,但不是吉他版本的,是小号的
发表于 2003-7-9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DELFHINE (达芬)公司有出过一盘波莱里的小号演奏专辑,里面就有ARANJUEZ。 这个达芬就是 理查克莱德曼的东家,旗下有几个演奏家,当年原创的轻音乐还风光了好一阵子啦。他们公司有一位叫 NICOLAS DE ANGELIS的吉他手的专辑,算是我最早接触的吉他唱片啦。
发表于 2003-7-9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今天的这个《阿》的 出处我就不了解了,但是里面的吉他伴奏象是钢弦的,听起来味道还是真的不好说
发表于 2003-7-10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是Danny Yeh。口无遮拦,差点得罪人。呵呵……我只是觉得这个版本录音效果不好,另外弹到快结束的时候琴弦好像已经走音了。还有7分58秒开始的那几下扫弦真是难以接受,也许是先入为主,听惯了其他方式的吧。我认为那扫弦不连贯,像是不熟练造成的。个人观点,只针对作品。
发表于 2003-7-10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 ======================================================= 羅德利果的 「阿蘭費斯協奏曲」葉登民 近半世紀餘以來,「阿蘭費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不僅為羅德利果贏得了舉世的名聲,也為本世紀的吉他音樂開啟了一片光明的遠景。此曲自一九四○年首演之後,曲中優美難以言喻的旋律,以及隨處所散發的浪漫色彩與奔放活力,旋即風靡了整個世界。「阿蘭費斯協奏曲」的問世,成功地為吉他音樂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因著此曲兼具繁複技巧與音樂性的高度挑戰,多年來始終是所有吉他協奏曲中演出頻率最高的樂曲,同時也被視為對演奏家的最佳試金石。 日前落幕不久的「一九九四台北國際吉他藝術節」中,主辦單位即精心策劃了一場協奏曲之夜,在這場音樂會中,我們不但聽見了闊別國人已久的「阿蘭費斯協奏曲」,同時也欣賞到了羅德利果的另一首協奏曲傑作「貴紳幻想曲」(Fantasia para un gentilhombre)。為了使國內愛樂者及各位讀者對羅德利果與「阿蘭費斯協奏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以下的篇幅中筆者將簡就羅德利果的生平以及該曲的內容、結構、版本分析等,試做一個全面性的介紹。 盲人作曲家-羅德利果 霍亞金‧羅德利果(Joaquin Rodrigo 1901-)這位從三歲起就雙目失明的盲人作曲家,是當今西班牙樂壇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地位崇高的領導人物,而「阿蘭費斯協奏曲」的成功,更使羅德利果一躍成為西班牙繼阿爾班尼士(I. Albeniz)、葛拉那多斯(E. Granados)、法雅(M. Falla)、屠林納(J. Turina)之後,西班牙樂壇最亮麗的一顆慧星。羅德利果於一九○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誕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一個小城鎮沙岡多(Sagunto)。他在三歲時因一次高燒而險些喪命,後來雖然大難不死,還是不幸地因此而雙目失明。然而或許是宿命的作弄,還是上蒼給予奪去他雙目的補償,羅德利果在幼年時便顯露出驚人的音樂才華。少年時期,羅德利果在瓦倫西亞名作曲家羅培茲(E. Lopez)的鼓勵、關切與培育下,秉賦的音樂才能迅速的得到西班牙樂界的重視。 一九二○年開始,羅德利果曾在歐洲各地旅行了三年,並廣泛地採擷各地不同的音樂作品做為創作上的素材。一九二四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樂小品「魔術師」,隔年又因發表了「五首小品」而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獎勵。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二年的六年間,羅德利果前往巴黎,拜入名作曲家保羅‧杜卡(Paul Dukas)的門下學習作曲,並隨毛里斯‧艾曼紐(Maurice Emmanuel)、安德列‧皮洛(Andre Pirro)研究音樂史與音樂美學。在此同時,他也受到法雅多方的支持與鼓勵,進而更堅定他為西班牙音樂創作與革新的使命感。 一九三三年羅德利果與土耳其鋼琴家維多莉亞‧卡米茜(Victoria Kamhi)結婚,她是李斯特的嫡傳弟子,同時也曾隨名鋼琴家海吉約(Gera Hegyey)學琴,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她曾在奧地利與巴黎求學,但自從與羅德利果結婚後,即中斷自己的演奏事業而全力協助雙目不便的夫婿。次年,羅德利果返回西班牙後,因獲得西班牙政府的獎學金(Conte de Cartagena),又再度重返巴黎繼續深造。此後三年,羅德利果曾旅居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但在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後,羅德利果為了祖國的利益,毅然的回國擔任馬德里大學的歷史及音樂教授,並同時擔任管弦樂團指揮,及受聘為國家廣播電台的音樂顧問。 一九三九年,羅德利果在馬德里完成可能是其一生中最偉大的鉅作「阿蘭費斯協奏曲」,因而聲名大噪,成為西班牙戰後眾所推崇的代表性作曲家,並迅速在國際樂壇間嶄露鋒芒。於作曲之外,他在音樂演奏與音樂論著方面,均有非凡卓越的表現。羅德利果的作品雖以「阿蘭費斯協奏曲」最為著名,但在吉他之外,他也寫作許多著名的鋼琴作品如「英雄頌」、小提琴協奏曲「夏」、長笛協奏曲「牧歌」、豎琴協奏曲「小夜曲」以及大提琴與聲樂作品等。另外他也曾寫作一首小提琴隨想曲(Capricho),是題贈給西班牙小提琴泰斗薩拉沙泰(P. Sarasate)。   「阿蘭費斯」的釋義 毫無疑問的,「阿蘭費斯協奏曲」已然是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之一,也是吉他音樂最具公信力的代表作。此曲於一九三九年由羅德利果在馬德里完成,而於翌年的十二月十一日由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擔任吉他獨奏,阿南巴利(J. M. Arambarri)指揮馬德里室內管弦樂團做歷史性的首演,一舉而震驚世界樂壇。 事實上,在羅德利果寫作「阿蘭費斯協奏曲」之時,馬撒也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給作曲家參考。因為直到今日,九十二歲高齡的羅德利果根本就不曾彈奏過吉他,而他對吉他的認識與了解,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吉他家的介紹與解析。因此,當時羅德利果便向任教於馬德里皇家音樂院的吉他主任教授馬撒請教,而樂曲完成後,也就順理成章的題贈給這位泰雷嘉(F. Tarrega)的嫡傳弟子。(註:請參閱本刊第二十一期八十四頁泰雷嘉相關介紹)。 談到這裡,還有一則故事是關於吉他大師塞歌維亞(A. Segovia)為何不演奏「阿蘭費斯協奏曲」的典故。據說塞歌維亞是一位胸襟不甚恢宏的大師,當羅德利果將「阿蘭費斯協奏曲」題獻給馬撒之後,他早已懷怨在心,因此儘管羅德利果在一九五五年又完成了另一首吉他與管弦樂的傑作「貴紳幻想曲」給塞歌維亞,但他仍難忘「阿蘭費斯」之痛。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屬實,不過塞歌維亞終其一生都不曾演奏「阿蘭費斯協奏曲」卻是事實。 至於曲題中的「阿蘭費斯」,是距馬德里南方約五十公里處,一個前往格拉那達(Granada)途中聞名的小城。這裡原來是一個沙漠中的綠洲,但由於該地接受了來自地中海溫潤的陽光與海風,故蘊育出一片繁茂的森林土地。此外,由於西班牙王室卡洛斯一世與菲利普二世曾在這裡興建離宮,其建築甚為壯麗,故又有「小凡爾賽」之稱。十八世紀之前,這裡一直都是王室重要的渡假勝地,雄偉秀麗的離宮別院根本不是庶民百姓可以接近的。但到了十八世紀末葉以迄十九世紀初,西班牙百姓已經可以在此舉行各種民俗慶典,其中又以西班牙民俗舞蹈的表演最為熱鬧非凡,這種王室與庶民共處的景象,使阿蘭費斯成為貴族文化與庶民生活匯集的城市,而羅德利果希望在樂曲中描寫的,其實正是這種貴族與平民之間調和歡樂的景象,因為此曲寫作之時正逢西班牙內戰,羅德利果所寓意的也許正是希望戰爭趕快結束,而國家可以回復到平靜詳和之中。(這樣的創作靈感與動機在樂曲中處處清晰可見,令人不禁為羅氏愛鄉愛國的胸懷感動)。 樂曲分析 「阿蘭費斯協奏曲」是以D大調寫成,全曲共由以下三個樂章組成:(以下所標示的時間係以諾伯‧檜佛特,瓦德指揮北方室內管弦樂團,Naxos 8.550729 1992年 滾石代理版本為主) 第一樂章:旺盛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樂曲開始由吉他在低音提琴持續弱音伴奏下,以輕快活潑的Rasqueado彈奏出布雷里亞斯(Bulerias)節奏的D大調和弦(譜例一)。而在這段導奏部份還有另外一個音型(譜例二,0''29"),這兩個音型所組合而成的導奏基本上一直在第一樂章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後,管弦樂登場重複了一次導奏(0''40"),再由第一小提琴和雙簧管唱出明朗的第一主題(譜例三,1''07")。主題之後,管弦樂立刻以升F大調奏出更強烈的動機音型(譜例二)。繼而吉他再呈示出優美的第二主題(譜例五,1''31"),並以微妙的轉調前進,令人聯想起熱情的佛拉明哥舞蹈。此時低音管奏出諧趣的音型,並由管弦樂再度奏出譜例四(1''50")的音型,而吉他快速的音階與三連音則巧妙地將樂曲帶入屬調(A大調,2''52")。在此大提琴重返第一主題,並順勢將樂曲帶入發展部,此時吉他混合著Rasgueado與極為快速的音階與管弦樂相互競奏,其間繁複的轉調呈現出華麗而獨特的色彩。在此,提示部所使用的音型也一再出現(譜例六,3''56")。樂曲最後先返回D大調(4''13")經由第二主題的重現,再由管弦樂依第一主題奏出華麗的終止部後,吉他再度以導奏部份的音型(譜例二與一,6''00")靜靜地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這一樂章即是全曲最撼人的心弦的著名樂章,整個樂章雖以慢板演奏,卻從未予人沉重呆滯的感覺,其中又以該樂章中悅耳動聽的主題,最能表達出幽怨淒美的情感,令人難以抗拒。事實上,這個樂章在結構上雖為A-B-A''-C''-A"-Coda所組成,但其中B、C的氣氛卻與A大同小異,因此整個樂章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變奏曲。A段(B小調)首先由吉他奏出悠揚而抒情的琶音(Arpeggio),接著由英國管吹出如夢似幻的主題(譜例七,0''08"),相同的主題在吉他與英國管的相互呼應下,樂曲進入E小調(1''15")的B段,再回到B小調三連音符的A''段。繼之雙簧管以A小調弱奏(4''01")導出C段,不久吉他獨奏以E小調奏出與第一主題相同的旋律(譜例八,4''06"),吉他獨奏之後,雙簧管以譜例九(5''13")呼應吉他,繼之長笛、短笛及雙簧管以輕快的三連音將管弦樂導入另一新的音型(5''55")。於此,吉他繼續其即興式的演奏,而在進入Piu mosso後則交由管弦樂漸漸導引出全曲技巧最難、表情最濃的裝飾奏(Cadenza,譜例十,6''22")。此時吉他再度回到最初的動機,並奏出華麗且充滿的想像的音型,在此演奏者若不具高超的技巧與音樂性,極有可能會將樂曲的情境意趣破壞殆盡。接著樂曲在三次強而有力的吉他Rasgueado(7''58")後進入高潮,管弦樂除了以強音複示最初的主題(8''07"),並乘勢以升F小調帶出A"。樂曲最後在B大調的上行分散和弦中,由吉他以織柔的撥弦及泛音(harmonic)幽靜的結束。 第三樂章:雅緻的快板(Allegro gentile) 這是一首寫作技巧相當高超的輪旋曲。樂曲一開始吉他獨奏以二聲部對位帶出序奏(譜例十一),繼而接著由管弦樂引回D大調並陸續展開吉他和樂團間的精彩對話。在這個樂章中,除了序奏中呈現的主題外,根據這個主題而導引出來的衍生句及插句(譜例十二,1''00"),不斷的在轉調與競奏中推移前進。其中吉他獨奏的技巧至為艱深,管弦樂的配器與音型也不斷變化,例如其中有一段G大調的旋律,即是由弦樂撥奏(Pizzicato)與吉他的分散和弦交織而成(2''07")。而在接下來的D大調部份,吉他與管樂間更是不同的音型的組合(譜例十三,3''18"),呈現出一種交錯而不紊亂的美感。在終止部(Coda)之前出現的旋律(譜例十四,3''38")經過兩次轉調前推,吉他和管弦樂再次的交替出現,並步步將樂曲帶入華麗歡愉的氣氛中。最後,管弦樂以活潑的D大調主和弦次序漸弱,就在吉他下降的分散和弦中寧靜的結束全曲。在此一樂章中,羅德利果運用了包括賦格(Fugue)、卡農(Canon)、變奏曲(Variation)等多種樣式的創作手法,其間匠心獨運的管弦樂配器,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阿蘭費斯協奏曲」的影響 縱觀吉他協奏曲的歷史,從巴洛克時期以迄浪漫樂派時期,雖有許多作曲家如韋瓦第(A. Vivaldi)、梭爾(F. Sor)、朱利亞尼(M. Giulani)、卡魯里(F. Carulli)、鮑凱里尼(M. Boccherini)等都曾為吉他(或魯特琴及曼陀林)寫過協奏曲。但自十九世紀以降,吉他的樂器音量始終不及其他樂器,故極難在管弦樂團中與樂團合作,也因此作曲家們固然理解吉他是一件表現力相當豐富、音色優美的樂器,卻始終不敢輕易嚐試為吉他寫作協奏曲。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九四○年,「阿蘭費斯協奏曲」的成功,才打開了這一停滯不前的僵局。因為在「阿蘭費斯協奏曲」中,羅德利果極為成功地解決了吉他與管弦樂團間相互襯托協調的難題。除了精巧的平衡關係之外,管弦樂團的編制縮小不但絲毫不減樂團的表現力,而吉他也能輕裕自如地馳騁在整個樂團之中。於是,「阿蘭費斯協奏曲」問世之後,不但為二十世紀的吉他音樂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契機,在羅德利果之後,受到「阿蘭費斯協奏曲」的激勵與影響之下,許多著名的作曲家也都紛紛嚐試為吉他作協奏曲,且每一年都有無數新的佳作問世,至此吉他音樂的歷史也因而正式邁入一個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 這其中較著名的作曲家與作品諸如: 一、托洛巴(Federico Moreno Torroba):卡斯提亞協奏曲(Concierto de Castilla)。 二、巴勞(Manuel Palau):東方協奏曲(Concierto Levantino)。 三、維拉羅伯士(H. Villa-Lobos):吉他協奏曲(Guitar Concerto)。    四、龐賽(Manuel M. Ponce):南方協奏曲(Concierto del Sur)。 五、泰德斯可(M. Castelnuovo-Tedesco):第一號(D大調)、第二號(C大調)、雙吉他協奏曲。 六、湯斯曼(Alexandre Tansman):宮廷舞曲(Musique de Court)。 七、勞羅(Antonio Lauro):吉他協奏曲。 八、阿諾德(Malcolm Arnold):吉他協奏曲。 九、巴卡里塞(Salvador Bacarisse):小協奏曲(Concertino)。 十、歐哈納(Maurice Ohana):風俗三景(Tres Graficos)。 十一、布羅威(L. Brouwer):悲歌協奏曲(Concierto Elegiaco)、多倫多協奏曲(Concierto de Toronto)、卡達蘭素描(Retratos Catalans)、三首協奏風舞曲(Tres Danzas Concertantes)、吉他協奏曲(Concierto de Lieja)。 十二、道吉遜(Stephen Dodgson):第一號、第二號吉他協奏曲。 十三、卡雷瓦洛(Abel Carlevaro):普拉達協奏曲(Concierto del Plata)。   十四、加斯特赫德(Jacques Casterede):吉他協奏曲(Concerto pour Guitare)。 十五、普列文(Andre Previn):吉他協奏曲(Concierto)。 十六、武滿徹(Toru Takemitsu):夢的邊緣(To the Edge of Dream)。 十七、波林(Claude Bolling):為吉他與爵士三重奏的協奏曲、野餐組曲(Picnic Suite)。  十八、皮亞梭拉(Astor Piazzolla):為手風琴與吉他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bandoneon & guitar)。    十九、查培爾(Herbert Chappell):加勒比海協奏曲(Caribbean Concerto)。    二十、阿布利爾(A. Gabriel Abril):阿奎第亞諾協奏曲(Concierto Aguediano)。    以上,僅是在「阿蘭費斯協奏曲」之後,吉他世界所迭次問世的協奏曲中少數的代表作,其他無論是知名或不甚知名的作品,如果加上改編(Transcriptions)的作品,總數恐怕也有數百首之多。儘管如此,「阿蘭費斯協奏曲」仍以其華麗悠揚的旋律,高超的演奏技巧,始終鰲佔於所有吉他協奏曲之冠。 國內「阿蘭費斯協奏曲」歷年來的演出記錄 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廳或管弦樂團,每一天也幾乎都有「阿蘭費斯協奏曲」的上演。至於在國內,「阿蘭費斯協奏曲」的演出,歷十餘年來的記錄並不多見,若就筆者手邊的資料大約可以整理出如下的順序: 一、時間:約民國六十九-七十年間/演奏:朱梅(Jean Pierre Jumez)/國防部示範樂隊協奏。 二、時間: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演奏:費南德茲(Eduardo Fernandez)/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團協奏。 三、時間: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十九日/演奏: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團協奏。 四、時間: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三日/演奏:山下尚子(Naoko Yamashita)/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團協奏。 五、時間: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十四日/演奏:耶佩斯(Narciso Yepes)/艾科卡(Gerard Akoka)指揮聯合實驗管弦樂團。 註:此為國家音樂廳開幕系列音樂會中的一場重要音樂會。 六、時間: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六日/演奏:葉登民(Danny Yeh)/樊德生(John van Deursen)指揮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 註:此為「一九九四台北國際吉他節」中唯一的一場協奏曲音樂會,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次由國人演出「阿蘭費斯協奏曲」。 此外,近日筆者也曾三度與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由蕭邦享先生指揮)合作「阿蘭費斯協奏曲」,而無論就樂團的音樂家們或是來自聽眾的客觀反應,羅德利果的這首曠世鉅作,已毫無疑問的征服了每一個人的心靈的最深處。 版本介紹 目前關於羅德利果的「阿蘭費斯協奏曲」,市面上可供選擇的錄音版本恐怕上百種,在這其中雖不乏優秀的演奏及錄音,但真正可以稱得上「完美」的版本,恐怕是隨著個人的主觀與欣賞品味而見人見智。因此,筆者在此僅列舉出幾個目前市面上較易購得,且在錄音、演奏方面亦各具特色的版本,做一概括的介紹。 一、齊格弗列‧貝倫德(Siegfried Behrend),彼得斯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德國吉他大師貝倫德,恐怕是有史以來迄今,唯一曾與柏林愛樂交響團合作的吉他家。他的演奏向以乾淨俐落、處理大膽而聞名於世,在他的「阿蘭費斯協奏曲」中,管弦樂的表現絕對稱得上是冠蓋群倫的演奏。至於貝倫德的吉他,他的音色相當獨特,清脆得有如曼陀林一般。他的第一樂章處理的速度非常明快、簡捷有力,相同的樂章恐怕只有山下和仁可以相提並論,但不同的是貝倫德演奏得相當沈穩,而山下和仁則顯得急躁。他的第二樂章一開始非常優美。可惜在進入裝飾奏之後,貝倫德表現得過於理智且缺乏想像,且錄音剪接上似乎也出現了一點瑕疪。至於第三樂章,吉他和樂團間發揮了極為高度的默契,許多競奏與吉他炫技的樂段,充份讓人感受到貝倫德在三十年前就有這等深厚的實力,不禁佩服萬分。(DG 427 214-2 1966年 寶麗金代理) 二、卡洛斯‧包尼爾(Carlos Bonell),杜特華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 包尼爾的這張錄音,錄音的技術與品質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相較於其他大多數的版本時,包尼爾的演奏似乎顯得有些遲鈍厚重(儘管這一版本曾獲企鵝評鑑極高的評價)。包尼爾在許多快速的音群中使用了圓滑奏(Slur),但聽來仍感吃力,至於管弦樂部份表現雖然出色,但卻在吉他的主奏下,速度顯得不穩。基本上,這張唱片似乎是較著重在錄音技術的挑戰,在音樂品質的要求上卻有放水之嫌。當然,包尼爾的演奏並非一無可取,事實上,在他最近又重錄的「阿蘭費斯協奏曲」中,表現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他在EMI所發行的二十世紀吉他音樂專輯中,表現更是不遜於任何一位最優秀的吉他名家。(Decca 417 748-2 1981年 福茂代理) 三、納西索‧耶佩斯(Narciso Yepes),阿隆索指揮西班牙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吉他大師耶佩斯在二十歲時即以在馬德里演奏「阿蘭費斯協奏曲」而名躁一時。在這張錄音中,他也的確展現出其極為高超精準的技巧,而且每一個音符都交待得極為清楚,絲毫沒有一絲馬虎。耶佩斯在處理第二樂章優美的行板時,,融入了其平常罕見的浪漫手法,極為感人,此外加上西班牙國家廣播交響樂團道地的詮釋,益發顯出這個版本所具備的濃郁「西班牙味」。(DG 439 526-2 1969年 寶麗金代理) 四、葛倫‧索爾徹(Goran Sollscher),歐菲斯室內管弦樂團 穩重、優雅向來是索爾徹,這位一九七八年巴黎國際吉他大賽首獎得主的一貫風格。不同於一般吉他家詮釋的「阿蘭費斯協奏曲」,從頭至尾一路衝鋒陷陣,像是如臨前線般的廝殺搏鬥,索爾徹的演奏簡直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酷」,但這並不表示他的音樂就冷峻無情,相反地他所營造的音樂是一種需要欣賞者用心探究的特殊風格。另一方面,樂團的搭配相當出奇地令人滿意,因為以一個沒有常任指揮的室內樂團可以有如此整齊的素質與表現,確實將索爾徹的演奏烘托得更為出色動人。(DG 429 232-2 1990年 寶麗金代理) 五、愛德華‧費南德茲(Eduardo Fernandez),馬提尼茲指揮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這張錄音的演奏與耶佩斯版相去不遠,費南德茲的觸弦清晰有力,樂團的搭配也在水準以上。全曲在速度上掌握得相當好,各樂章都能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實為難能可貴的示範級錄音。(Decca 417 199-2 1986年 福茂代理) 六、安傑爾‧羅梅洛(Angel Romero),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這個錄音原來是在Angel Records發行(S 37740),但在EMI版中又加上了羅德利果的一首吉他獨奏名曲Elogio de la Guitarra(吉他讚禮)。羅梅洛家族的音色向來是以厚實、飽滿、充滿陽剛之氣的特質而兀立在吉他樂壇,而安傑爾的技巧在其家族中更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相較於其兄沛沛(PePe Romero)的錄音,安傑爾的演奏就有那麼一點點「略勝一籌」的味道。本片的演奏詮釋相 當迷人、浪漫,由普列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與安傑爾的高超技巧搭配。更是相得益彰。(EMI CDC-7 47693-2 1977 科藝百代代理) 七、朱利安‧布林姆(Julian Bream),拉圖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布林姆前後共錄製過四個版本的「阿蘭費斯協奏曲」,而四次錄音剛好橫跨了二十五年。從第一次(一九六五年)到最近的一次(一九九○年),布林姆對於此曲的詮釋仍是那麼獨到,不愧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吉他大師之一。在這個一九九○年的版本中,布林姆處理音樂的風格不僅成熟、圓潤,就連樂團搭配的整體表現上,也都遠較前三次錄音來得細膩感人。擔任指揮的賽門.拉圖(Simon Rattle)是一九九三年度Gramophone雜誌大獎中最新出爐的年度最佳藝人,由他所領導的伯明罕市交響樂團,近年來在世界樂壇的地位如日中天,而本片也是他第一次與吉他家合作協奏曲的錄音。(EMI CDC 7 54661-2 1992 科藝百代代理) 八、克里斯多福‧帕肯寧(Christopher Parkening),李頓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為了灌錄這一張唱片,帕肯寧不但請來羅德利果跨刀協助,其間羅德利果甚至還曾親自指導帕肯寧,並為管弦樂團校訂出正確的總譜。整體來說,這一張唱片的錄音相當的好,特別是在管樂部份,明亮的音色恰與柔美的弦樂相互輝映。至於帕肯寧的演奏,由於他的技巧絕大多數承襲自吉他大師塞歌維亞(A. Segovia),故特別注重每一個音符的音色修飾,然而或許在這個作品中除了第二樂章外,樂曲全體的控制遠較音色的修飾來得更為重要,因此帕肯寧的觸弦在第一、三樂章中所呈現出來,反而令人覺得有些唐突。總之,帕肯寧在這一張唱片中的表現雖然不是十分出色,但其認真與用心的態度卻可以在其他方面予人深刻的印象。(EMI CDC 7 54665-2 1992年 科藝百代代理) 九、諾伯‧檜佛特(Norbert Kraft),瓦德指揮北方室內管弦樂團 這是一張非常優秀的演奏,同時也是目前市上多種版本中唯一令筆者聽過之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驚艷。在這張錄音中,不僅吉他家的表現異常出色,在樂團方面更是無懈可擊。(Naxos 8.550729 1992年 滾石代理) 附註 無論從歷史的角度或是音樂本身自決的命運來看,「阿蘭費斯協奏曲」對今天的世界樂壇,確實已經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回顧國內吉他樂界的過去及現況,再由筆者本身在這片土地上成長、努力突破的心路歷程中,總不免發現一些墮落、殘酷的事實,我們的吉他樂界究竟是對吉他音樂的推展心有餘而力不足,抑或是根本已經陷入不可自拔的「惡性循環」呢?而每當筆者在舞台上演奏「阿蘭費斯協奏曲」時,想到這裡,總是無法分辨這種感受是夢?還是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10 9:29:5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6 17:22 , Processed in 0.0526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