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9|回复: 1

弔念音樂大師Iannis Xenakis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0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黎今年五月在 Cité de la Musique(十一、十二、十三日)分別有三場有關於 Iannis Xenakis 的音樂會。這讓我憶起往事。 2001年二月初,彷佛籠罩著某種不祥的預兆。偶然在一個論壇的留言板跟幾位朋友談論到 Iannis Xenakis 這位元法國當代音樂大師的作品。當時萬萬沒想到,這些談論竟會成爲某種紀念。是的!就那麼巧,隔兩天 (2月5日) 翻開報紙,赫然看到 Xenakis 的死訊!報導說,Xenakis 是在昨日死於巴黎寓中,享年七十八歲…。沒有鬥大聳動的標題,也沒有紀念性的專文。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一則毫不起眼的報導,刊登的位置是在藝文版的角落,清清冷冷的感覺,與他的樂風恰成對比。然而,一位樂壇大師就此隕歿……。 之後上網仔細閱讀相關新聞。我首先留意到的是法新社(AFP)的報導。因爲報導說他出生於希臘,後來歸化法國。這頗出乎我意料之外。雖然Xenakis是典型的希臘姓氏,但我印象裏他似乎是出身東歐,於是我上網做了文獻考證。果然!他是在1922年5月出生於羅馬尼亞的 Braïla,數年後才隨父親回到希臘。在二此大戰期間,Xenakis 因參與反納粹的「抵抗運動」而被判死刑,之後輾轉流亡海外,1947年才獲得法國政治庇護...。證實他的身世之餘,不禁爲自己的「印象記憶」能力暗暗感到滿意。但隨即想到,Xenakis 生前雖譽滿國際,但在他死後,有多少人還像我這般對他的身世感到興趣?更特別的是,一個正努力研究他一生的人,其實並不欣賞他的音樂。這未免是一種諷刺吧! 多年來,我一直相信「不同的音樂適合不同的人」這句話,並以此解釋自己的音樂偏好與 Xenakis 之間那道無法跨越的鴻溝。我必須說,我是如此地不懂得欣賞他的音樂!然而奇怪的是,這個人卻偏偏讓我留下極深的印象。或許我應該這麼說:不是 Xenakis 這個人,而是他的音樂讓我印象深刻。每回聽他的音樂,都有種很特別的感覺,說不上好壞,只是一種「無路可進」。無路可進不同於遙遠陌生。想象:一個來自厄利垂亞(Eritrea,非洲小國)的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述當地阿拉伯文和義大利文之間的語法差別,你可能完全不感興趣。但不感興趣卻不是「無路可進」。無路可進比較像是你在某個演唱會場外:雖然沒有入場券,但卻清楚聽見場內傳出洶湧澎湃的呼應。你知道你進不去,但心中仍不免起伏翻攪。看過卡謬《無路可出》的人,或許可以體會我這種「無路可進」的狀態……。 說起來,Xenakis 不但是當代樂壇的奇才,也是第一個把數學跟音樂結合得天衣無縫的科學家。他的腦袋裏,似乎永遠有解不完的方程式,只是他用音樂型式來替代冗長的數學式!不同于科班出身的「音樂家」,他原本念的是工科,畢業于雅典的「綜合工程學院」,之後長達十四年的期間,他一直擔任建築工程師。但他對音樂卻有著狂熱的信仰,因此他以業餘身份,遠赴 Gravesano 跟 Hermann Scherchen 學習作曲,之後又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跟隨 Olivier Messiaen 學習樂理創作。同時,他的工程與數學天才使他很快就在建築界嶄露頭角:1958布魯塞爾的萬國博覽會展示廳、1967年蒙特婁大展的主廳、1971年伊朗的波斯廢墟、1972年巴黎的Cluny遺址,1978年希臘的Mycènes廢墟,皆是出自他的手筆!綜觀他的建築理念,或許可以用「無裝置的裝置藝術」幾個字形容。其思考核心是「光影」,其藍圖則是「自然」。而他的「自然」則接近數學機率。 Xenakis 喜歡聲音!他和 John Cage 一樣,不斷思索著:什麼是音樂?如果音樂只是聲音的集合,那么一首曲子爲什么必須符合某些樂理的規定?數學的訓練使他相信,若賦予每一個聲音一個特定值,那么一首曲子之所以必須以特定方式構成的理由,或許是因爲那符合某些「人性」的方程式。自從1953年他推出《Metastasis》之後,他的音樂愈來愈數學化。這也令他的作品愈來愈難被理解,但同時也引發許多樂理上的反省。早在1955年發表的那篇《序列音樂的危機》(La crise de la musique sérielle,後收錄於《Kéleütha》一書),他就提出序列音樂在收斂涵數上的危機。大約同時,他在發表 Les tendances actuelles de la musique française 後,也開始重新思考 Messiaen 的問題,並嘗試以更科學 (數學) 的方式去定義十二音階法 (dodécaphonisme)。 1969年,Xenakis 寫下了多首驚世駭俗的作品,除了《Anaktoria》和《Persephassa》之外,他更作出了著名的《Synaphaï 》。這首曲子最誇張的地方,在於它同時寫了十個譜表和十六個聲部,而這麼複雜的曲子,竟然是為鋼琴獨奏所寫的琴譜。譜成之時,他的朋友中包括 Claude Helffer 和 Georges Pludermacher 等知名音樂家都拒絕挑戰,更多人則認為他瘋了。據說當年只有 Kazuoki Fujii 這位日本鋼琴家,曾經在 Radio-France 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Gilbert Amy 的指揮協助下成功挑戰過。該曲難度之高,由此可以想見。如果有主修鋼琴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這首曲子的樂譜。有趣的是,不少日本演奏家總是不死心,以挑戰 Xenakis 為職志。這也令他的作品幾乎是同步在法國與日本發表。2001年,日本京都交響樂團為紀念他,又特別挑戰了他這首曲子。 Xenakis 的魅力似乎不在傳統學院內,但他對於獨立演奏家和樂理探索者始終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藉由抽象 (但對他而言是相當具體) 的數學推理,Xenakis 音樂中的合諧計算,已超出人類聽覺的範圍之外。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心算的局限:一般人的加減心算能力通常不超過四或五位數,乘除不超過二或三位數。受過訓練的人或許可以計算到十位數以上,但上千位數的計算,則只有依賴數學計算器。這或許是人類的「感知」局限。同樣的,一般人的音樂感知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想象:一首曲子裏,同時有上百種樂器演奏,這種「總體和諧」需要多么強大的感知能力去欣賞?但Xenakis卻這么做了。1977年可怕的《Jonchaies》琴譜裏用了109種樂器,據說尚未有人破此紀錄! 之後的弦樂三重奏《Ikhoor》(1978) 和二重奏《Dikhthas》(1978),也都是技術難度很高,且旨在挑戰和弦與序列觀念的習作 (參見連結所附樂譜)。 從60年代起,Xenakis 創立許多「數學與自動音樂」學社與學院,隱然成爲當代實驗樂界的大師。他的音樂理論,不是建立在當代的十二音位法上,而是建立在數學機率與「集論」上。他自稱要把音樂的「線性思考」推到極致,因爲當代作曲家總是走不出線性的迷宮,他們困在「樂音」的雙元性中:和諧與不和諧音。而他主張的「樂音」則具有二維性:聲音與數學脈絡。而他的確實現他的線性理論了,《Metastasis》(1953)、《Musiques Formelles》(1963)、《Jonchaies》(1977)、《Jalons》(1986),皆可視爲這方面的代表作。記得1936年,法國作曲大師 Edgar Varèse 就曾預言:「有朝一日,當作曲家完成作品之後,只須將樂曲格式放入自動編曲機,就會看到機器忠實地將他的曲譜轉換成音樂!」這個心願在Xenakis手裏實現了。事實上,Xenakis幾乎是開創電腦譜曲的先鋒人物,但另方面,恐怕也只有電腦設備才能成就他如此浩蕩的編曲格局。然而,曲子是作出來了,但究竟該說是電腦還是人力所爲? 許多人把他的作品喻爲「不可思議的奇迹」。但無論如何,他走出來了。就是這么一步,他踏出許多音樂大師一生跨越不過的創作瓶頸。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出了每個創作者必然遭遇的「江郎才盡」情結。一片天空地廣的新世界鋪展開來。「荒謬性」在此被注入生命,繁生出另類音樂的活路。這是一種新的境界,如太極初現。是的,就這么一步,他跨出來了。也就這么一步,我跨不進!其實我進不了的世界很多。音樂無非是特殊的心靈表現形式,Xenakis 的音樂哲學,接近一種天地不仁、無枯無榮的境界,而我心毒積厚,我相我執,尚於懵懂揭諦之間,更休提無色界天!去國多年,過的是恬淡樸質的生活,但對江湖兒女、快意恩仇的過往仍是縈系不忘,說得好聽,叫性情中人,說得難聽,則是食古不化。我想,這就是我感知不到Xenakis的音樂「感情」,從而遲疑難進的原因。就這么一步,人家跨了出去,我還跟不上。唉!人性中的慣性牽絆真是可怕啊。 後記:謹以本文紀念 Xenakis,雖然這篇紀念文很另類。對 Xenakis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上網試聽他的作品。借著他的音樂,其實我在說很多事,但弦外之音已不值細究了。昨天轉送給朋友一首詞,其中說到「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也是我最近的心情:對很多事情,感到一點失望。不過,失望是另一個希望的開始。雪,總有停的時候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5-16 0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5164573352492.jpg 1969年,Xenakis作出了著名的《Synaphaï 》。這首曲子最誇張的地方,在於它同時寫了十個譜表和十六個聲部,而這麼複雜的曲子,竟然是為鋼琴獨奏所寫的琴譜。譜成之時,他的朋友中包括 Claude Helffer 和 Georges Pludermacher 等知名音樂家都拒絕挑戰,更多人則認為他瘋了。 據說當年只有 Kazuoki Fujii 這位日本鋼琴家,曾經在 Radio-France 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Gilbert Amy 的指揮協助下成功挑戰過。該曲難度之高,由此可以想見。如果有主修鋼琴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這首曲子的樂譜。有趣的是,不少日本演奏家總是不死心,以挑戰Xenakis為職志。這也令他的作品幾乎是同步在法國與日本發表。2001年,日本京都交響樂團為紀念他,又特別挑戰了他這首曲子。 (我把其中一張譜稿放在上面,有學過鋼琴的朋友可以挑戰看看) 《Synaphaï 》這份樂譜中,他在每個樂器都使用震音來表現,重疊了不同聲部之間的音程距離,不僅強調了聲響,這讓我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及巴洛克時期的對位結構,每個聲部間的數字排列,都是現今我們在探討的音樂數字秘密,像是龐大的蜘蛛網般,有系統的架構出如建築搬的穩固合諧,在看回 Iannis Xenakis 所譜出的此曲,音量設計從PP < sffp,再以結合線方式拉長每一個音,無非是想表現力度上的張力,這樣擴大形式的設計,涉及的領域不單只是音樂,是數學是哲學,甚至只是一個音樂家的實驗,也或許只是個有趣的遊戲。音樂由聲音不同排列組合而來,而聲音的基本要素包括了音高、音量、音長與音色,我覺得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會勇於實現不可能的極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8 03:45 , Processed in 0.0395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