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20|回复: 3

一把即将完工的德杨吉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5 15: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把吉他的面板是双面板,梁架为木质网梁,它未来的主人是中国吉他名家赵俊杰老师。

image001.jpg
image002.jpg
image003.jpg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发表于 2015-2-25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看新琴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14: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德杨吉他的介绍:

http://www.peterfang.com/guitarm ... e/de_jonge_main.htm
深藏若虚的吉他制作大师--谢尔盖•德杨


在一个“大师”、“老师”这些本来极其高尚的称呼被滥用的时代,给一个人冠以“大师”之名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在某些时候,“大师”之名甚至成为调侃、挖苦他人的利器。然而,不管这些称呼被用得多泛滥,它们在我的心目中还是神圣的。我涉足吉他鉴赏领域已有20余年,接触的吉他制作家自然不少,对如何称谓这些制作家,我越来越慎重。然而,我并不吝称呼那些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为“老师”,更毫无犹豫地尊那些行事低调、深藏若虚的名家为“大师”。谢尔盖•德杨(Sergei De Jonge)这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


一、大师的生平

谢尔盖•德杨1949年出生于荷兰,4岁时举家迁往加拿大。德杨在他的青年时期便与吉他结下不解之缘。他十几岁时随多伦多吉他演奏家艾利•卡斯纳(Eli Kassner)学习古典吉他。他对吉他的音色有超乎常人的敏感,老师的一把埃德加•蒙赫(Edgar Mönch,Panhuyzen的叔叔)吉他引起了他的兴趣,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好声音”。但是年轻的他没有负担这样一把音乐会吉他的经济能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说:“当我得知我渴求的琴是什么价位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的头发根都竖起来了!”于是,他边学习演奏边开始揣摩吉他制作的奥妙。

1970年1月,他见到了蒙赫以前的搭档拉里维(Jean Larrivee),此时拉里维已经开始独立制作古典吉他了。经由卡斯纳的介绍,德杨获得与拉里维一起制作吉他的机会。一开始,德杨迫不及待地想为自己做一把吉他,但是在六个月,拉里维不允许他制作整琴,而是让他先从整体上认识吉他制作并制作一些部件。在他与拉里维学习的同时,德杨也经常向移居加拿大的蒙赫求教吉他制作的奥秘。许多制作大师制作的第一把琴都比较糟糕,但是德杨的起步似乎顺利得多。一开始,他做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用上成本低廉的好琴,但是在他做出第一把琴之后,由于声音确实相当不错,很快就被买走了。于是他不得不重新为自己做一把,但那琴还是被买走了……。这让德杨坚定了以吉他制作为事业的信心。

一年之后德杨前往科林伍德随另一位著制作家帕特•李斯特(Patt Lister)学习制作。帕特曾经是航空工程师,他对材料以及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是一般吉他制作家所没有的专业背景。他致力于追求更轻的面板以及更坚固的支撑,从而让面板获得充分振动的同时还能有坚实的力量。他的专业背景使其获得了灵感,那就是吉他制作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网梁结构面板!早在70年代初李斯特就开始做了大量网梁结构的实验 1974年全世界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网梁结构的吉他问世。李斯特的网梁面板结构影响了整个吉他制作界,后来澳洲吉他制作大师格雷•斯莫曼采用了这种结构并因为吉他演奏大师威廉斯的使用而一举成名,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斯莫曼是网梁结构的创始人。帕特的制作理念对德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赫吉他的声音和帕特的制作方法都对德杨的制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德杨一直致力于将两者结合,制作具有传统美学特点的网梁结构吉他。

1972年,德杨在多伦多创立自己的工作室,继续发扬他的老师们的制作理念。总体而言,传统吉他的音色始终是他的终极追求。他深信只有传统吉他细腻且多彩的音色才是古典吉他立足于世的根本。因此,无论德杨制作传统吉他或者网梁结构吉他,他追求的都是清晰、平衡、温暖且具有丰富音色变化的声音。
二、和大师的缘起

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制作大师,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我以前也没听说过他。直到2013年8月1日,我收到德国制作大师科亚•潘慧增(Kolya Panhuyzen)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 Peter,

我现在与加拿大度假并拜访一位老朋友,他是一位大师级的制作家—谢尔盖•德杨(master guitar builder)。和往常一样,当我们见面的时候,我们总是谈论和吉他有关的事情,如结构、形制、材料等等,当然我们也谈及市场。谢尔盖告诉我他想在中国寻找一位代理,我理所当然跟他提到了您。
我可以非常客观地跟您保证,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声音品质,他的作品都具有最高的水准,这与我和他的友谊无关。他制作吉他已经超过40年了,许多卓越的演奏家使用他的乐器。他收藏了大量的优良木材,包括一些非常好的巴西玫瑰木。
我建议您接受谢尔盖为您代理名录中的一员,他将会是最受欢迎的一位。
我想他会尽快和您联系,如果您需要什么资料我相信他会提供给您。
致以诚挚的问候!

科亚

在收到这封信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没有收到来自德杨的消息,我也不并不是太上心。德杨直到9月22日才与我联系,说他11月底要寄一把样琴让我过目,然后再请我决定是否(批准)与他合作(I would like to send you a guitar for approval and inspection--I should be able to send one in late November--would this be agreeable to you?)。由于潘慧增大师的力荐以及他谦逊的态度,我欣然接受他的提议。

在等待这把琴的期间,我也上网查了他的信息,首先是他自己的网站,这是我见过的最为简朴(或者说简陋?)的网站,没有多少资料,尤其是关于他的生平简介部分,更只有寥寥数语。他自己不详细介绍自己,别的网站上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相关的信息。于是我请他提供一份简历给我。从我提出这个要求到我收到他的简历,大概过了3个月他才发给我,还是我催了几次之后他才发的。而且他所发的简历不见得比我查到的信息更多!他也没有刻意收集有关他吉他的音频、视频,甚至不太清楚到底有哪些演奏家使用他的吉他,只是知道欧美有不少演奏家使用他的琴,能说名字的只有加拿大第一吉他夫人莱昂娜•博伊德等几位。我这才知道还有这么不会经营自己的制作家!他自己也无奈地跟我提到市场经营方面始终是他的弱项。我对他的了解,其实是在收到吉他之后以及平常跟他的通信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在寄吉他给我之前,他发了一些这把琴的照片给我。照片倒是拍得非常专业,原来是一位非常喜欢他的吉他的朋友帮他拍的。从照片上看这把吉他确实精美无比。我将照片发到网站和微信空间后马上引起了不少琴友的强烈关注,有一位琴友甚至预先定下此琴,但我跟他说最好等我试弹过再做决定。

三、初试大师的吉他—脱胎于传统的网梁吉他

2013年12月底,我终于收到他给我的第一把吉他。这是一把红松面板的吉他,背侧板是非常漂亮的巴西玫瑰木。在试音之前,我仔细观察了吉他的各处细节,不由得对他的工艺水平赞叹不已,这种水准只能在少数制作家的乐器上看到。我收到他的琴的同时也收到一把德国著名吉他制作大师Sebastian Stenzel的琴。Stenzel吉他也以工艺精湛著称,两把琴放在一起,要论工艺水平可谓伯仲之间,不分上下,但如果将法国漆工艺考虑在内,德杨的琴应该略胜一筹,可以与Friederich等名琴一起置身最佳工艺制作之列。

这把琴的色彩和造型给人以庄重且高雅的第一感觉,没有奢华过分的装饰。指板略有抬升,但是抬升幅度不像拜尔斯、汉弗莱等制作家那么大。琴头的设计朴实无华,线条自然简洁,琴头的正反两面均镶以巴西玫瑰木片作为装饰。琴头上使用了最负盛名的罗杰斯手工弦钮。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独特的音孔饰圈设计。大部分古典吉他的饰圈还是沿用西班牙传统的马赛克式的传统做法。然而德杨的吉他采用的是工艺上最为简单但是效果极为突出的设计。说它简单,是指这个杰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工艺技巧,但是却有很高的审美趣味。他巧妙地利用了木材的天然纹理并选择其中最漂亮的部分拼接成这匠心独具的饰圈。饰圈上的图形神似中国的山水画,“画面”上重峦叠嶂,层次分明,山势或挺拔险峻或峻秀多姿,群山之间的留白似有大河穿梭奔腾而过。“天空”中淡红色的部分更像是笼罩于山峦之上的晚霞—好一幅纯天然版的《富春山居图》!我不知道他是否曾经受过中国古典艺术的熏陶,但就从他的饰圈中透露出的审美品味来说,他应该是可以理解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据他介绍,制作饰圈的材料来自加拿大Manitoba地区的一种常见枫木,但是要形成这样的纹理和颜色,木材要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并腐蚀,而要构成美妙的图形,更是要从中精挑细选。他的琴桥设计也是构成视觉享受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西班牙吉他的琴桥设计,他的琴桥更具美感。从侧面看,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桥”,桥面的弧线直接从面板的一侧开始,跨越面板并安静地坐落于另一侧。两翼的凹槽在光线的折射下凸显出强烈的立体感,这也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部分。琴桥尾部与面板结合的一边设计了一块小小的突起,不但能够防止琴弦的一端伤害到脆弱的面板,更令整个琴桥具有别致的艺术性,突破了传统琴桥那种略显呆板的感觉。琴体的镶边均使用名贵的“蛇木”,蛇木具有独特的纹理,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与巴西玫瑰木结合使用,是最为自然的过渡。总之,仅仅从外观来说,它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古典吉他之一!

当然,一把吉他的生命力,或者说价值还在于它的音乐表现能力,否则再漂亮的吉他都只能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杰作。试音是对一把琴最终的考验。

他为我制作这把吉他时,我没有给他任何建议或者要求,一切随大师的意思,因此我甚至不知道他采用什么结构制作这把琴。当我开始调音时,就感到它巨大的能量,原来在视觉上感觉特别安静祥和的琴开始爆发了!从它的音量判断,我觉得这是一把网梁结构的吉他,但是当我把琴调整到标准音之后开始试弹,我又对我的第一判断产生了动摇,因为它的声音并不像大部分网梁吉他那么“直接”也没有那样的“刚性”,更没有那种典型的“鼻音”,而是具有传统吉他所特有的甜美。拨响一个单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泛音列所产生的曼妙的摇曳感,每个音都纯净透明,不染杂响,这都是在很好的传统琴上才能感受到的音响效果。如果它是网梁结构吉他,那么肯定超过了我以往对网梁吉他的体验,尤其和典型的澳洲网梁吉他的声音迥异。但是很快,我就不再执着于判断它的结构特点了,因为它的声音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让我沉湎于其中而无暇它顾。就音色而言,我更倾向它是传统的,有点像加拿大著名吉他制作罗伯特(Mikhail Robert)吉他的声音,但是更浑厚。一弦和二弦的歌唱性是这把琴最为明显的优点之一,这得益于它丰满且具有深度的延音。我用它弹一些慢的旋律,它的延音总是能让我充分享受每一个音符,不必急着用下一个音符来“解救”前一个音,这让我的演奏更为从容和自由,音乐也更有张力。

吉他低音的音色容易被人忽视,许多人评价低音时更专注它的音量或者是否足够“结实”,当然这两点都是重要的,但是低音在吉他上并不总是充当伴奏声部,它还应该具有像大提琴那样的歌唱性。同时,我对“结实”的理解并不是它的“刚性”和“硬度”,而是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低音的发音还要敏感,富于音色变化。有乐感的演奏者往往不是在乐句与乐句之间或者乐段与乐段之间做音色变化,而是巧妙地在乐句中根据情绪的需要而改变音色,如《阿兰胡埃斯》第二乐章的那段低音独白,如果音色单一,那么音乐感染力就会打折扣。这种音色变化是精巧的,不应露出雕琢的痕迹。要做到这点,除了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和技术到位之外,对吉他本身的音乐表现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德杨吉他的低音音色不仅具有磁性且有品味高雅的光泽感,就像一流的男中音歌唱家的音色。另一个优点和它的高音一样,都具有很好的延音。因此它的音乐表现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用它弹奏低音旋律感觉酣畅淋漓,令人爱不释手!
无论是什么结构的吉他,音量总体而言是有限的,单从音量来说,吉他还不至于“振聋发聩”。吉他制作家们总是寻求各种办法提高音量,但是有些吉他,音量稍大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这并不是因为音量真的太大,而是声音不够纯净或者音色过于单一。有些音量较大的吉他,声音还非常空洞,似乎没法找到音符的根基。大部分制作家在提高吉他音量方面所做的努力方向就是将面板无限地做薄、做轻,使其获得更大的振动。但是,面板如果太薄,声音容易发虚,杂响也会更多。此外,这类吉他还常常有两个对音乐表现非常不利的问题:一是无论演奏者用力还是轻弹,音量总是差不多,层次动态拉不开,而音乐表现需要各种层次的力度;二是音色变化不明显,使用这类吉他,大大弱化了贝多芬所说的“吉他是一个小小的管弦乐团”这句著名的赞美。因此,让面板更轻、振动更充分,这大体是一个方向,但是总有个限度,如何平衡音量和音乐表现力,关乎一位制作家的修养。德杨吉他的音量在吉他中显然是大的,我不能说弹遍所有吉他,但是跟那些音量最大的吉他,比如斯莫曼等吉他相比,德杨吉他在音量毫不逊色。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吉他在提高音量的同时,并没有让人感到上述的种种不适,其音色坚实浑厚,很像在贝森朵夫钢琴上才能听到的那种宽广深沉的感觉。高音的泛音非常丰富,弹响一个音符,不用特别揉弦也能听到声音自然的发展,空间延伸感丰富。这把琴从低音到高音过度非常自然,没有明显的音色、音量差异,声音的清晰度、分离度也是大师级的水平。

手感方面,它也是我弹过的最为舒适的琴之一,品弦距控制得很低但不打品,音品略有弧度,非常适合横按。由于指板相对于面板做了抬升设计,因此高把位的演奏也方便许多。

至此,我能确认这是一把制作非常到位的网梁吉他,不同于我以前弹过的任何网梁吉他,但不逊色于任何杰作。比起一些名气如雷贯耳的网梁吉他,在很多方面,我都更欣赏德杨的琴。虽然我可以把手伸进音孔摸一下就能知道它的结构,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带着许多问题跟制作家联系。

我是两三天后才询问德杨关于这把吉他的一些结构问题。这位低调的大师谈论起制作方面的话题,就显得特别的健谈。首先他确定这是网梁结构的吉他。他的网梁材料是木质的,他认为只有木质梁架才能和面板协调,获得最和谐的振动,所以他并不采用斯莫曼的碳素纤维梁架。他的网梁密度也不像澳洲的斯莫曼那么大,只有八根梁木相交而成,而斯莫曼吉他的网梁密度就大得多。

德杨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结构制作吉他,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让演奏家更轻松自如地表达音乐而不是给他们制造麻烦。他在邮件中写道,他制作吉他的目标是:声音必须清晰而平衡,兼具有音量、反射性能以及良好的手感。他非常喜欢传统吉他的音色,事实上他也一直在制作西班牙传统的扇形结构吉他。因此,他的传统琴和网梁结构吉他虽然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音乐表达的那些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


四、再试德杨吉他—他梦想的原点--传统琴

出于对他第一把琴毫无保留的认同,我欣然订下一把他的传统琴。我想让他用白松面板做这把琴,他也答应我先帮我做这把琴,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他的作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3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德杨的第二把琴,白松面板,印度玫瑰木背侧板,西班牙传统扇形梁架结构。

外观就无需赘言了,除了没有使用罗杰斯弦钮和抬升指板设计之外,总体和上一把琴一样精致。音色我只说说和上一把琴的不同之处。首先这是一把白松琴,不可避免地,在新琴阶段它的声音还比较紧也比较硬,右手的驱动没有弹上一把琴那么轻松。但是这把琴的声音清晰度高于上次那把,但是高音的延音也稍逊色于前一把琴。音色和红松琴显然有差异,白松琴的声音更为细腻丰富一些,声音没有红松那么宏大,但是密度也高一些。几个月之后,我在杭州再次听到李乐夫人演奏这把琴,我简直不敢相信它的声音变得那么美,除了演奏者超群的音色驾驭能力之外,这把琴的独特声音魅力也令人惊叹不已。这已经是后话了。单单以传统琴来说,他的琴并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毕竟好的传统吉他还有斯坦则、沃因克、潘慧增、罗马尼洛斯、雷伊等大师的经典杰作。

五、更多的惊喜—双面板加网梁结构的吉他

德杨还是位双面板吉他的拥护者,他的双面板吉他一般使用网梁结构。这也不同于达曼、瓦格纳等双面板吉他制作大师。因为对他的网梁结构吉他充满了信心,我马上请他为我制作两把双面板加网梁结构的吉他。通常我很少在没看过实物之前一下订购两把琴。

我收到他的双面板吉他后只有一个晚上时间试琴,因为第二天要马上参加2014年第三届长沙吉他艺术节。应主办方之邀,我在艺术节上做了一个关于吉他鉴赏的讲座。讲座中涉及到吉他制作的各个流派,而德杨的双面板加网梁结构的吉他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但也算比较特别,于是我将它带到长沙让吉他爱好者们品鉴。

这把吉他在艺术节期间得到所有试弹它的朋友们的高度认同,可以说出尽了风头。虽然这个品牌刚刚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已经受到很大的欢迎。

两把琴之一的主人在拿到吉他之后,给我留言说:“向方老师汇报德杨与xx(也是一把德国名琴)两琴对比。1、工艺方面德杨更有特点,且较xx精细;2、漆水方面同是法国漆,但德杨的更细腻、光滑,重要的是无粘手感;3、左手感方面德杨琴品弦距12品1弦和6弦均处于测距卡的下限,赵老师大力弹奏无打品,按弦较xx来得轻松,神奇啊;4、右手感方面德杨轻轻拨动即能感到动态,xx相对就有些偏硬;5、音色方面不敢妄加评论、但绝对是我期望和喜欢的。总之,德杨琴绝对是我最多使用的一支琴,在此再次感谢方老师的推荐,粗浅感受让方老师见笑了,祝周末快乐。”

长沙艺术节结束之后我紧接着参加沈阳吉他艺术节,这把吉他就跟着我过去了。我刚刚到酒店,关振明教授就问我是否带吉他,因为有位外国选手没有带琴,想借一把琴参加比赛。于是我就把这把琴借给年轻的吉他演奏家。他对这把琴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比赛之后他所在的组别的一位评委还提起:“那老外用是什么琴,声音那么好!”

以上是我对德杨所制作的几款吉他的简要评价,要真正认识到这些吉他的魅力,欢迎吉他同好们和我联系。

德杨除了自己制作吉他之外,还致力于培养新人。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吉他制作之家”。他1978年他结婚后生养了6个孩子,这6个孩子都在他的教导下制作吉他,成为世界少有的吉他制作望族。她的女儿也已经获得了国际声誉。多年来,他致力于培养年轻制作家,在他的作坊里,他培养了几位杰出的学徒,几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曾在他这里学习。
发表于 2015-2-27 08: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德扬大师的制作效率甚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6 15:51 , Processed in 0.0507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