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7|回复: 7

当指间流淌出的是交响乐-----吉他演绎的古典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及古典乐派,我们自然想到交响乐,谁也不可能在那个俊杰倍出的年代,绕过贝多芬,绕过莫扎特或者海顿,去刻意抬高吉他在当时那个繁华之都维也纳的地位。 但是吉他音乐在古典时期,的确的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吉他制造工艺的重大改革,使得吉他具有了更强的音乐表现力,更丰富的音色和和声效果,更因为当时吉他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对吉他事业不屑的追求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作曲家兼演奏家,在充斥着交响乐、钢琴wa曲、意大利歌剧的维也纳,他们创作的作品中渐渐融合了当时这些潮流的因素。如卡路里的奏鸣曲OP.21中,有模仿钢琴乐段,也有充满管弦乐色彩的乐段;以及朱利亚尼的罗西尼亚那幻想曲,明显体现了意大利歌剧对他创作的影响。 其中对吉他作曲家们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古典乐派三位大师的交响乐,以至于创作了大量交响风格的吉他曲。至此,古典时期吉他音乐所需要演奏者驾驭的,不仅仅是抑扬顿挫的力度变化,还需要有对音色的运用和掌握。因为在古典时期吉他作曲家及演奏家们的心目中,吉他不缔于一个管弦乐团,它的每一种音色都代表着管弦乐团各个声部的乐器。 原来在弹奏古典乐派的作品时,我对于音色的控制和变化并不十分注意,在认真阅读了古典乐派的一些资料,听了一些吉他大师弹奏的古典音乐之后,我发现,其实对于演奏古典时期的吉他音乐,精髓就在于两方面:它大线条的音乐力度变化和极其迷人的管弦乐色彩。 古典乐派的吉他作品需要用更多的音色变化以体现声部的对比,从而来表达出古典乐派吉他作品的管弦乐色彩。 进入古典时期后,音乐体裁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转变成主调音乐,调性更明确。相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旋律和伴奏更加简单明了。再用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表现方法来演奏古典曲目,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相对巴洛克的复调音乐,古典时期主旋律和伴奏清晰,那么管弦乐团在演奏时,也不再是各个声部音量均衡,而是需要其他声部把音乐表现空间让给演奏主旋律的声部。并且,主调音乐必须考虑到配器的问题,在表现雄壮宏伟音乐场面时用管乐组,在表现悠扬细腻的音乐时用弦乐组等。 吉他在弹奏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时,需要向管弦乐团那样的音乐表现方法。那么很好的利用吉他的音色,就成了演奏古典作品尤为重要的因素。 举朱利亚尼的《大序曲》为例。此曲是朱利亚尼相当著名的一首独奏曲,写于朱利亚尼在维也纳的那段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贝多芬相当大的影响。 全曲a小调序奏,然后转为A大调的奏鸣曲。典型的古典风格奏鸣曲式,全曲基本由平稳的模进和乐句的对比构成,当然也包括第一主题中跳进的旋律,激昂有力,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 细举序奏部分为例:开头四个小节的模进乐段为两个分句的对比,前两个小节在琴孔的中后部触弦,发出较亮的、坚定的音色,有如管乐组齐奏,给人雄壮的感觉;接着后两个小节,移至琴孔上部触弦,发出有如弦乐组柔和优美的声音,然后坚定的主和弦结束这一段。然后5至7小节低音部为伴奏,从容地唱出一段旋律。想象大提给小提伴奏的效果。进行到属和弦后,音乐气氛开始渐强,4个乐句模进越来越坚定,音色可由柔向较硬的音色变化,低音可弹的透一点,有如定音鼓在轻轻的伴奏。然后主题经过句,接到A大调主题,24小节到35小节两次反复的跳进乐段接36小节到40小节的模进乐段。 这个相同因素的模进乐段,我们又可按照音乐张力来判断音色的使用,基本遵循音乐张力较松弛,就用较为柔和的音色,如同管弦乐团在演奏低音乐张力时,惯用弦乐组或木管乐组。高音乐张力时,则可考虑使用较亮的音色。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演奏需要来进行调整。 例如呈式部那段快速的三连音,因为有反复,同时这个乐段比较长,则更要考虑音色的合理安排。依我个人认为,第一遍时,从63小节的持续渐强开始到70小节还没有最终到高潮,所以可采用较柔和的音色,然后71小节从PP渐强用同样的音色到74小节,在75小节时音色换到琴孔后半部较亮的音色,此时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持续渐强。接84的一个反复的经过句,注意一明一暗的音色。 总之,在弹奏此类古典曲目时,首先要对曲子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各个乐段、乐句,找出哪些是有音色变化规律可寻的音乐模进,哪些是反复乐句,哪些是问答乐句?在做好这项工作后,根据乐曲音乐张力的发展,加入合适的音色变化。遵循张力越小音色可使用柔和的音色,张力较大可使用较为明亮的音色。 关于音色的变化,当然还有具体的状况需要特殊的音色,如有时需要拨奏那种闷闷的音色,但大多还是用于伴奏。 其次,古典时期的音乐出现了更细腻的音乐力度表情,强弱变化更突出,更贴近内心的感觉。并且要明确主旋律和伴奏,始终坚持伴奏轻于主旋律的原则。 举阿瓜多的《华丽的回旋曲》为例。全曲的开头:庄严的序奏,强奏庄严的a小调和弦开始,转而下行到属和弦,感情少有缓和,突然转向不安,和弦进行到七级,乐曲张力到一个顶峰,然后渐渐放松解决到主和弦。10小节后旋律转到低音部,像大提琴般唱出婉转的旋律,弦乐组仅仅作为伴奏在高音区低唱。从26小节开始旋律又回到高音区,低音声部为伴奏,这一句一直交代到34小节的前面的属和弦,像是一个人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高低音声部两个答句,越来越坚定,末了解决在主和弦。序奏的和声进行相当平稳,旋律有力。一开始就给人以庄严肃穆,稳重中不乏情感的流露。阿瓜多深受海顿的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其曲风也同样严谨平稳,主题清晰。 这种形式的开头或者序奏对于巴洛克的作品的确有相当大的区别。不但音乐张力加大了,而且表达方式更直观化。相对于巴洛克的沉稳,巴洛克所崇尚的音乐线条平稳是根本做不到这点的。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作品就出现了更为细腻的力度表情,强弱对比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明确谱子上哪个声部是主旋律,哪个声部是伴奏,哪个地方要强,哪个地方要弱。 又如11小节开是的在低音部的进行的旋律。在巴洛克风格的乐曲中,即使像帕萨加亚舞曲或者恰空舞曲这种旋律进行始终保持在低音的乐曲,上方的旋律也始终在做着主题的变奏。两条旋律交织,只要遵循乐句的起伏,曲子就不会难听。主调音乐出现后,如果没有体现出音色以及声部的对比,弹奏同样大声的高低声部会被人当作笑柄。 我想: 不同与复调音乐,古典时期交响乐队里各种乐器必然出现声部的划分,有时按照作曲家的需要突出某个声部以达到音响效果。 在演奏方法上,比巴洛克时期更追求对技巧的运用,音色的掌握。因为没有通奏低音,没有了天马行空般的即兴演奏,古典乐派带来的是更能让当时社会接受的音乐,因为它更贴近人的内心感觉,由于简化成了同时只有一个旋律声部的主调音乐,音乐也更贴近了大众。它不再是音乐家们和少数欣赏者们的“霸权”,而是人人都可以欣赏,人人都可以哼出当时流行的交响乐的旋律。 要让人们觉得曲子好听,感情融入后的力度变化和音色变化是必要的。在练习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乐曲的分析,先确定乐句,然后分析每个乐句是否有相同点,如:是否是对比句,是否是问答句,亦或是模进的相似乐句。根据这些乐句的特点,确定正确的分句,和力度的合理表达。然后加以练习,等到能熟练掌握所练曲子的完整度和力度后,我们再加上音色,因为音色的控制是比较难的技巧,在没有完全掌握曲子的情况下,音色的加入会使右手的负担大大加重,因此我认为加入音色应该放在曲子的最后。 总的来说,古典时期的吉他作品由于受到了当时主流的交响乐的影响,其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意境,相对于巴洛克时期的吉他音乐有了很大的不同。表达方式方面:由于吉他改良使得吉他拥有了更丰富的音色,吉他作曲家利用了吉他这一特性,写了很多具有管弦乐色彩的作品。并且,力度的表达更趋向于感情化。表达意境方面:古典时期出现的主调音乐,相对于复调音乐,其音乐更加简捷贴近内心,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所以才会出现当时维也纳满城爱音乐的局面。 那么对于古典时期的吉他音乐来说,要把握好古典风格的作品,不但要对音色和力度表情有比较好的掌握,而且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合理表达音乐。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古典乐派作品的典雅和韵味。 再则,音色固然重要,但是它所包涵的技术含量非常之高,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练就,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练习,找到“自己的音色”,应该是我们所探求的境界,Bream古典作品之所以弹得如此精妙,是因为他对音色的掌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所演奏的古典作品管弦乐色彩浓厚,音乐热情而不夸大。他的音乐是我们应该学习参考的典范,我们虽然不可能达到像他这样的演奏水平,但是我们总会在探索中有所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于研究古典注意吉他音乐发表的文章,侧重于音乐表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发表于 2007-2-2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献上鲜花一朵,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7-2-3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加油,学到很多啊!
发表于 2007-2-3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musicark!您果然是专业的,当指间流淌出的是交响乐-----吉他演绎的古典作品 ,这篇文章很有一朵花里见天国的意境。希望再接再厉哦~
发表于 2007-2-3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傻笑哇!
发表于 2007-2-4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7-2-6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8 16:44 , Processed in 0.0420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