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teven在2006-1-2 10:57:16的发言:
吉他名盛数百年,名谱佳琴仍俙然;
若非英材再济世,恐将尼龙换钢弦。
看来楼主对古典吉他除了深深的厚爱外,还道出了自己心中重重的忧虑啊! 即便现在看来,群众对吉他的认知基本上还是建立在民谣吉他上的,应是民谣而不是古典促成了吉他的大众化!
虽然民谣弹唱自娱性差,一个人玩就毫无意思(可能说得过火),不信你闭上嘴只管弹或敲和弦试试!
但民谣琴确实适宜娱人,能紧跟时代潮流,以唱为主加上钢弦的特性决定了千元左右的民谣琴就能满足普通舞台的表演条件,真正称得上价廉物美。
古典琴最适宜自娱,但想娱人的话得先看场合、音响设备、琴的情况,最好在沙龙。当年我和琴友们曾动过将话筒(而且是有线)塞进琴箱的荒唐念头。年轻时曾多次登上舞台,但不得不改成民谣伴奏或电吉他主奏---怕古典琴砸锅(观众听不见后会嘘声四起)。
偏偏价廉物美是国人的传统嗜好,包括本人。1998年左右曾想购把好吉他,并认认真真地分别品弹了几把一至三千元的古典琴,当意识到这类琴难于称心时,转思再三,干脆买了台钢琴。
同为一万元的钢琴和吉他一起放在普通人面前,不用比就知哪个合算?这真的不是吉他制作家或销售商的错,只能怪国产钢琴太便宜!
从国情来看,人们普遍能接受一辆万元的摩托车,但估计很少有人能接受一辆五千元的自行车,即使它是手工制作的----
把学古典吉他与学钢琴或小提琴(甚至二胡、琵琶)的琴童数比较一下,人们的选择似乎已很明确了---虽然据说我国有过年产千万把吉他的世界记录。
高质量古典吉他的制作有一个用现代生产管理观念难以理解的奇特现象:似乎参与者越少越好,最好是一个人单干;制作的木材越罕见越好,最好是被禁止砍伐的国际濒危树种;而且制作家每年制作的数量越少越好,最好一年不要超过10把……呜呼哀哉,我辈实在是命薄!如此下去,普通民众包括音乐家能听到古典吉他声才怪呢?
小提琴也有类似情况,但弓弦磨擦的结果使普通提琴幸运地在舞台性能上远远超过了同价位古典吉他,至少老百姓都听到了。
古典吉他曲子改编的居多,特别是巴赫作品,庄重、宁静的风格最适合自省,改编后好象吉他原作(我感到特难记,无法离谱);西班牙音乐家的作品往往本身流动着吉他血液,改编成吉他曲几乎是还原返真。
但总不能靠改编来混日子,吉他兴旺离不开原创作品。原创的最佳,理由已不用多说,但能点上名的吉他作曲家实在太少。象阿兰胡埃兹、大教堂、魔笛等,即使与钢琴同台亮相,也毫不逊色,只要有一把音量音色俱佳的吉他。但有些老作品能否折服圈外人?如大独奏曲、大序曲之类的宏大气势,在钢琴时代,似乎太勉强了;索尔的月光很妩媚,但现在聆听儿子弹奏贝多芬月光时,我的月光几近熄灭了。
一派胡言,供君一笑。实是太喜爱的缘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1:23: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