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0|回复: 22

几个历史之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3 0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贤德的皇后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 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女使节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力,许多人才都被埋没了;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有的妇女才得以施展才干。西汉时的冯嫽就是这样,她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西域,是我国最早的女使节。 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一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 汉昭帝末年到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加给他一个封号。 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 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优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分,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希望永远享受帝王的生活,梦想长生不死。公元前219年,有个叫徐市(即徐福〕的方士(古代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有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秦始皇派他率领大型船队,载着一批童男童女和珍宝、粮食、工具等,入海寻求仙药。仙药当然是不可能找到的,徐福等人后来飘泊到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原始社会的后期,远比强盛的秦王朝落后。徐福很可能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对促进日本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因此曰本人民对他怀有崇敬的感情,二千多年来一直尊奉他为“司农耕神”(即管理农耕的神)。徐福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华人牧师 牧师,是基督教(新教)的一种神职人员。在鸦片战争以前,随着西洋牧师进入我国,中国才有了本土的职业牧师。第一个华人牧师是梁发。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和阿发,号学善者,别署善学居士,广东高明(今高鹤)人,1804年(嘉庆九年)到广州当雕版印刷工。他从1810年起,受雇于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刻印《圣经》的中译本。1815年又被英国传教士米怜所雇,前往马六甲印书,次年受洗入基督教。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主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梁发担任刻印和发行工作,而且以“学业”的笔名为该报撰文。1819年他回到家乡,编写《救世录撮要略解》,鼓动中国人崇信基督教。 1823年(道光三年)底,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任为华人牧师。1827年,梁发又当上了传教士,先在高明、广州等地传教,后又在新加坡、马六甲的华侨中进行传教活动,著有许多宣教小册子,借广州举行府试机会散发给考生。洪秀全在广州应试时曾获得其《劝世良言》等,对拜上帝会所订教义有一定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为侵略者效劳的买办 买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他们往往出卖本国人民利益,勾结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并为其侵略政策效劳。在中国,最早参加重要政治活动并为侵略者效劳的买办,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鲍鹏。 鲍鹏(1792-?),又名亚聪,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自幼学习英语,1828年在广州美国洋行当买办,后又到澳门充当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的买办。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期间,鲍鹏因贩卖鸦片而被林则徐通缉在案,后逃往山东,和山东巡抚托浑布搭上了线。1840年,托浑布曾派他到山东海面的英国兵船上进行联络,尔后把他推荐给到广州接替林则徐的钦差大臣琦善。 琦善于1840年11月底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大搞妥协投降活动。琦善见鲍鹏“通晓夷语”,能活动于洋人中间,便把他视为自己推行卖国投降路线的得力帮手,赏他八品官衔。这样,他便成了琦善的心腹亲随。琦善在广州期间,鲍鹏为琦善与英国侵略者之间“往来传话”,递送公文;琦善与英人进行可耻勾当时,每次鲍鹏都充当翻译,并且参与其事。当时英国人曾说;“我方和琦善之间前前后后的一切接洽中,联络媒介就是……买办鲍鹏。”林则徐也曾披露,琦善与英人勾结,为了掩人耳目,“不令外人知情”,密派“汉奸鲍鹏往来寄信”。 鲍鹏替琦善的卖国投降活动用尽心机,甘心充当英国侵略者的走狗,而当时的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言语倨傲,动加呵斥”。虽然如此,鲍鹏也不以为耻,仍然不断把中国方面的情形泄露给义律,用来讨取主子的欢心,活现出一副奴颜媚骨的奴才相。 不过,汉奸买办鲍鹏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好下场。1841年,当琦善在广州的卖国罪行被揭露而遭到撤职查办时,鲍鹏与琦善一起被逮京问罪。由于鲍鹏的汉奸行径遭到广大人民的痛恨、唾骂,清廷迫于舆论压力,将他按照勾结外国的犯罪条款,从重处置,“发往伊犁给官兵为奴,遇赦不赦”。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中日友好关系贡献最突出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犹如一枝艳丽的花朵常开不谢。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人都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鉴真。 鉴真(688—763),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精熟其中的戒律部分。他生值盛唐之际,在盛唐高度发展的科学文化熏陶下,对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了唐朝,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那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阶段,日本天皇对繁荣昌盛的唐朝十分仰慕,需要学习和借鉴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因此不断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学问僧荣睿(rui瑞)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扬佛法,“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官府拦阻,这次未能成行。743年12月,他再次东渡,因为在海上遇到风暴,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后鉴真又组织了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南部靠岸。这次鉴真过度疲劳,加之感受暑热,眼睛患病,因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 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六十五岁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回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去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他们到达了今天日本的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授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四百多人登坛受戒。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写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例如,鉴真按照中国的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在营建唐招提寺时,日本匠人学会了用干漆法塑制佛像的技艺。用干漆法塑制的佛像,造型厚实、庄重,分量轻、成本低,这对日本的雕塑艺术影响很大。鉴真等带到日本的绣像、雕像、画像、金铜像,都为日本的造像和佛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所带的许多书法珍品和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佛经手写本,在日本广为传抄,对促进日本的书法艺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药品运到日本的很多,但日本药学初兴,对药品的真伪、种类、质量分辨不清。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凭嗅觉即能鉴别药物;他为人治病,药到病除。鉴真还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了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在很长时间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的药袋上仍然印着鉴真的肖像。 763年5月6日,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辛勤劳碌了二十年的鉴真在日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鉴真受到日本人民的深深崇敬和怀念,被尊称为”过海大师”、“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律宗大祖”、“日本医术之祖”、“圣僧”等等。由鉴真的弟子们发愿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直到现在仍然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堂,并被定为日本的“国宝”。鉴真作为古代对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贡献最突出的人,一千多年来。也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3 5:38: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祖师 人们在颂扬中医的名医高手时,常用“起死回生”、“扁鹊再世”之类的赞语。扁鹊是中医的祖师,也是医术高明的象征。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齐国渤海鄚(mao茂,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在一家旅店干过杂务,后从良医长桑君学习医术,他曾在今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为人治病,成为一代名医。出于尊敬和爱戴之情,人们把秦越人比作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扁鹊,因而“扁鹊”便取代了他的原名. 扁鹊善于运用针刺、按摩、热敷、手术和汤剂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有一次,虢(gu6国)国的太子突然“死”去(类似今天说的“休克”),全城都在忙碌着为他筹办丧事。扁鹊给这位太子治病的情况是这样:他只扎了病人几针,病人就苏醒了;他在病人两胁下作了热敷,病人就坐起来了;他又给病人吃了几剂药,病人就恢复了健康。自此,扁鹊能“起死回生”的消息便传遍四方。 扁鹊对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首创了切脉诊病法。他以“望色”、“听声”、“写(观)形”和切脉诊断病情,从而为后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基础。扁鹊的切脉技术非常高明,晋国的大臣赵简子病重,昏迷了五天,扁鹊切脉后说;这是血脉不畅通造成的,用不了三天就可以治好。结果只经过两天半的治疗,赵简子就清醒过来了。扁鹊的望诊,也达到了见微而知著,“洞见五脏症结”的地步。有一次,扁鹊朝见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一说是桓公午),说他的皮肤浅表部位有病,齐桓候不信。五天后扁鹊朝见齐桓侯时说,病已进入血脉,不治将恶化,齐桓侯仍不以为然。又过了五天,扁鹊朝见他时,观察了一会儿说,病已进入肠胃,不治会更加危险,谁知齐桓侯反而生了气,拂袖而去。再过五天,扁鹊望见齐桓侯,远远就躲开了。齐桓侯派人问其故,扁鹊说病已进入骨髓,无法医治了。果然,五天后齐桓侯病发身死。 医术精湛的扁鹊,还能做到“随俗为变”,根据各地的风俗和人民的需求分科治病。例如,赵国俗贵妇女,他就“为带下医”,主治妇科病;洛阳俗重老人,他就“为耳目痹医”,主治耳聋眼花等五官科疾病;秦国爱惜儿童,他就主治小儿科疾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扁鹊坚决反对用迷信的方法治病,说“信巫不信医”,病就不可治。扁鹊不辞辛苦,周游列国行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不料,当扁鹊在秦国行医时,秦国的医官李醯(Xi希),出于嫉恨之心,竟卑鄙地派人把他刺杀了。 扁鹊虽然死去。但他的精湛医术和热心为人治病的高尚医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纷纷为他立碑建庙,表示纪念。扁鹊的医学理论,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他在砭(bian编,砭石是古代治病用的石针)石基础上改革而成的用于针灸的金属针,留传袭用至今;他应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现在仍然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主要手段;把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扁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因而全国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 近百年来,有不少新闻界人士为了报道事实真相,揭穿反动派的嘴脸而英勇牺牲了。沈荩(jin尽)是他们中间最早的一个。 沈荩(1872—1903),生于湖南长沙,原名克诚,字愚溪。他“性直倔强,雄于胆略”,很早就立下反清救国的志向。戊戌变法期间,沈荩与维新派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甚密。变法失败后,他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00年沈荩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人创立正气会(后改名自立会),并组织自立军,准备举行武装起义。自立军失败后,沈荩由上海潜往北京。他在京津两地,以日本某报采访记者的公开身分为掩护,从事反清活动。他从内部侦知了出卖中国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并将这个消息在天津的《新闻西报》上予以揭露,各报随即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为此出了号外。密约一经披露,国内群情激愤,国内外舆论大哗,清廷陷入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不料,沈荩揭露密约一事,竟被他的两个所谓“朋友”告密,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19日,沈荩在北京被捕入狱。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于7月31日将他“杖毙”。沈荩在被宣判时毫无惧色,高声说;“快些了事。”他被害的情景惨不忍睹,行刑者“以竹鞭捶之,至四小时之久,血肉横飞,残酷万状,而未至死;最后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清廷的残暴野蛮,激起了社会公愤,连外国报刊也纷纷加以谴责。 沈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业绩,在当时震动了全国,影响达于国外,进一步暴露了清廷反动凶残的面目,更加激励了革命人民为推翻清王朝而进行英勇斗争。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有作为的少年皇帝 1661年,八岁的康熙即位时,按其父顺治皇帝的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其中鳌拜独揽大权,飞扬跋扈。他在康熙十四岁亲政后仍然专断朝政,顽固推行满族贵族保守落后的政策,并借康熙的名义滥杀大臣。当康熙不同意他的主张时,他竟在康熙面前挥拳舞臂,厉声吆喝,甚至还要加害于康熙。康熙忍无可忍,决心除掉鳌拜。不过鳌拜勇武慓悍,广有羽翼,权柄在握,很难对付。少年皇帝康熙,胸有成竹,导演了一场富于戏剧性的翦除鳌拜的斗争。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亲自挑选了一些伶俐的贵族少年,在宫中摔跤、练把式,他自己有时也混在其中为戏。鳌拜常被召入宫议事,见到后只当是小皇帝贪玩,也不在意。一天,鳌拜被召,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进宫,康熙一声喝令,十几名少年一拥而上,转眼间把鳌拜捆翻在地。康熙历数了他的罪状,将他永远监禁,同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从此得以施展鸿图大略。他改革清初的落后政策,重振纲纪,刷新朝政,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国内逐渐出现了振奋的新气象。 权臣除去,解决三藩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三藩各拥重兵,割据一方,独自为政,成为清朝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康熙决意撤藩,但三藩势力强盛,多数大臣主张姑息迁就。康熙尖锐指出,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1673年(康熙十二年),二十岁的康熙力排众议,果断地下了撤藩令。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闻讯后率先叛乱,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相继响应。三藩凶焰大炽,一直打到长江,战火几乎燃遍南方半个中国,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这严重关头,举朝震惊。有人建议向吴三桂让步,还有人居然要康熙“裂土罢兵”,使三藩分裂割据合法化,康熙皆予痛斥。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在康熙的英明指挥下,清政府军逐步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息下去,中国避免了一场大分裂的厄运!这一年,康熙二十八岁。 接着,康熙开展了收复台湾的斗争。当时台湾由郑成功之孙郑克塽(shuang爽)统治,郑克塽居然向清廷提出,准许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妄图使台湾与祖国永远分离。康熙多次争取,郑克塽等人倚仗海峡天险,执迷不悟。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康熙毅然派兵渡海作战,一举攻占澎湖,歼灭了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郑氏集团投降。八月,清政府军进驻台湾,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这一年,康熙三十岁。 康熙在十六岁至三十岁期间,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清明了政治,廓清了内乱,完成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为以后出现的清朝强盛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英主康熙皇帝,在青少年时代,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非凡的治国治军才能,在历史上同龄的皇帝中,找不出第二人。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龄最大的皇帝 我国历史上的皇帝。短命的很多。但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直到八十五岁才把金銮殿的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从而成为年龄最大的皇帝。 乾隆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姓爱新觉罗,名弘历。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死,二十五岁的弘历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乾隆”,在位共六十年(1735—1795)。 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七十余年的统治,已呈现出一派昌盛景象。乾隆即位后采取思威并施、“刚柔相济的治术。他多次蠲(juan捐)免赋税,革除弊政,减赦罪犯,并且标榜文治,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科,编纂书籍;另一方面,又加强皇权,严厉打击朝廷朋党,迭兴文字狱,焚毁书籍,钳制思想。乾隆在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清王朝达到了强盛的极点。 乾隆十分重视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并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他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平定了以沙俄为后台的蒙古准噶尔部反动贵族的叛乱,挫败了沙俄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阴谋。接着又平定了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反动贵族 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然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治理天山南北两路,又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哨所)。这些措施,对有效地抗击外国侵略,保卫祖国西北边疆起了积极作用。从康熙中期开始的稳定边疆各地区的斗争,延续到乾隆中期才算大功告成。我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巩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 乾隆中期以后,他陶醉在自己的功业之中,满足于眼前的升平景象。他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爱听阿谀谄媚之言,吏治逐渐废弛,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化。他宠信的佞臣和珅(shen申),贪污受贿而来的家产竟达白银十亿两,相当于那时清政府二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本人也日益奢靡,大肆铺张。加之朝廷连年用兵,耗费甚巨,致使国库空虚,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乾隆末年,清王朝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1795年(乾隆六十年),八十五岁的乾隆在做了六十年皇帝后,为了表示孝心,不使自己在位的年数超过其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把皇位让给儿子顒(y6ng)琰,这就是嘉庆皇帝。而乾隆则做了仍然操纵朝政的太上皇。三年后,乾隆便在西南地区农民大起义的声浪中死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7 02:49 , Processed in 0.0570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