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60|回复: 12

古典吉他的演奏与实践(请看置顶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音乐历史中,各个音乐时期是互相首尾重合的。一个音乐时期的结束,往往和另一个音乐时期的萌芽和开端重合几十年甚至百年。吉他的历史,作为附着在西方音乐史中的一条脉络,也遵循着这种重叠交替的定律。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古典时期几位吉他作曲家:阿瓜多,朱利亚尼和索尔,虽然他们在早期或者中期的音乐创作中遵循着古典时期音乐创作的定律,但是他们的音乐风格其实不停的在像浪漫主义音乐靠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更愿意把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吉他音乐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我不敢妄加定论的说,就是索尔或者朱利亚尼奠定了浪漫主义古典吉他音乐风格,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把我的标题定为:演奏与实践----的原因。 在西方,演奏与实践(Performance practice)是非常普遍的一门学科,它的好处就是尊重历史,不妄加定论。它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本身历史背景的研究为出发点,启发演奏者自己去尽可能地挖掘音乐作品可能存在的风格。正因为如此,对这门学科所总结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但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西方至今仍然存在对古典音乐风格的热烈讨论,往往一首音乐作品,被众多音乐家加以诠释,风格互不相同,支持者们分为不同流派唇枪舌战,互不买账。这才是健康的音乐发展环境。吵闹不是互相诋毁,而是相互促进。 我不说音乐圈,中国的吉他圈,总有一天也会迈出互利共存的一步。各大音乐学院实现学术透明,资源共享的时刻,就是中国吉他迈向世界的一刻。盼望早日到来。 中国吉他闷头搞了几十年,也出了像杨雪飞、王雅梦、苏萌这样的国际知名的吉他演奏家,但是在世纪交替之后,感觉力气就不够了,这是为什么?说白了是两句话:西方重在培养音乐家,中国重在制造演奏家。不是实力不够,是音乐资源没有和国际接轨。语言是拦路虎,好的东西进不来,那想搞音乐风格的研究,基本是靠摸索。但是,国外现成的东西都有了,而且从几十年前就有了。好比前一个月,我沉醉于一本讨论吉他和绘画的书中,从第一页看到末尾,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看完热泪盈眶,感叹为什么国内就看不到这样的书!拿去和教授讨论,教授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哦,这书是不错。但是有点老。”我翻开尾页,这才看到------出版于1969年。 我于是有了将全部所学,总结融汇的想法。考虑到现在国内没有一本较为系统的吉他历史书册。我借鉴演奏与实践课程的治学理念,旨在介绍最精华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在此声明,著作权属于方思为个人拥有,参考书目不便在此列出,以便保护版权。此举为保护自己,并无抬高自己之意。在此感谢大家的阅读。今后文章将陆续刊登在http://blog.sina.com.cn/sansiwuwei,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3:21: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29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我也热衷于阅读国外原版吉他书籍,诚如方舟所说,一些我自认为很好的书大多是70年代出版的。不过没关系,对于别人来说显得老一些的东西,只要是我们不知道的,就是新的。 现在也有很多很新的书籍,我们要做到和国外吉他爱好者同步阅读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学点东西,而不是整天沉迷于大曲子、音阶和琶音。 前些日子我编写了一本关于吉他鉴赏和制作的书籍,参考书目无一例外都是国外的著作。并非我崇洋媚外,而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才起步。 但愿方舟的帖子能让更多吉他爱好者重视阅读,特别是国内没有的音乐、艺术著作。
发表于 2010-1-2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加油,学习,期待中!
发表于 2010-1-29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方兄大作
发表于 2010-1-29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tgysg在2010-1-29 13:11:19的发言: 期待方兄大作
先透露一下“前言” 前 言 说起吉他,大家似乎都不陌生。的确,无论在街头上、校园里,亦或是银屏中,都常常出现她那迷人的身影。如果要评选当今最为流行的乐器,那么吉他将毫无疑问地居于榜首。然而,大家认识中的吉他,却可能是流行音乐中常见的民谣吉他或者电吉他等,如果说到“古典吉他”,那么真正了解她的人可能就不是很多了。 古典吉他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乐器。说她古老,是因为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远远早于键盘乐器;说她年轻,是由于她在今天的古典音乐领域依然大放异彩,并广受年轻人青睐。古典吉他的表现力极其丰富,贝多芬称之为“一个小小的管弦乐团”;肖邦对她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他说:“没有什么声音比一把吉他更美的了,除非是两把吉他”;吉他演奏大师塞戈维亚对古典吉他的表现力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吉他的曲线暗示了她的女性身世。不仅仅是曲线,她的灵魂也是女性化的,因为吉他是现存的最难以捉摸且最难以把握的乐器,也是最甜美、最温暖、最精致的乐器。她那忧郁的音色总是激起我们灵魂深处的最细腻的幻想。” 正是因为古典吉他具有如此浪漫神秘的特质,以及繁复多样的表现手法,在高雅音乐领域,她和钢琴、小提琴一样,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独奏乐器。世界各主要音乐院校都设立了古典吉他专业,培养了大批职业演奏家和学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吉他开始在中国风靡,笔者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接触古典吉他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古典吉他仍是最受喜爱的乐器之一。不同的是,现在的爱好者可以接触到比以前好得多的吉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吉他爱好者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古典吉他,或者只有个别的、短暂的接触和体验。对如何鉴赏一把高品质的古典吉他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而且,琳琅满目的吉他品牌也常常令吉他爱好者无所适从。坊间一些关于吉他鉴赏的看法,也常常有失偏颇或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谬误,从而影响爱好者对吉他作出客观的评判。 吉他鉴赏和其它艺术品的鉴赏有一些共性,个人经验以及专家的引导是必须的。而鉴赏乐器的特殊性在于,爱好者除了必须了解制作家的制作理念和制作过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特别是良好的发音技法,多接触不同风格的名琴,尤其是必须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才能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去审视乐器。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渐提高鉴赏的品位,从而对乐器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多年来,我有较多机会和许多国际上一流的制作家、演奏家深入交往并且较多地接触国际上著名的、风格不同的古典吉他。从中我学习到许多制作理念以及鉴赏知识,结合个人的体验,不揣浅陋汇成此书,旨在和广大爱好者交流、切磋。 本书的第一部分粗略介绍了吉他的历史,因为要鉴赏一把吉他,不能不从它的历史渊源中发掘它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十个角度介绍如何鉴赏一把高级手工吉他,而鉴赏的基本出发点都在于吉他的音乐表现力。第三部分我介绍了主要的吉他制作学派。虽然吉他制作有许多创新,但是能成为学派的并不多。如果不了解各种主要学派的制作特点和历史渊源,那么也很难全面地鉴赏吉他。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一把手工吉他的制作程序,这个部分可以作为制作爱好者的制作指南,对于非制作爱好者来说,则可以借以更充分地了解吉他的结构从而提高鉴赏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吉他的常见问题。最后则是一些著名吉他制作家的介绍。优秀的吉他制作家很多,我仅选择历史上贡献最大的以及我所熟知的部分制作家加以介绍。了解吉他制作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了解了他们的制作理念并提高鉴赏能力。 鉴赏吉他的切入点和相关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这些永远不能代替读者们大量弹奏各种好琴并提高音乐修养,这样才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 在编写这本书时,笔者得到了许多著名制作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文献,特别是美国吉他制作家波哥达诺维奇先生提供了他整个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解说;斯坦泽、沃因克、索斯韦尔、雷诺兹等世界著名制作家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文献资料,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比较紧迫,叶子、方舟、宋守尧、饶里和潘杨等朋友帮助我翻译了部分文献以及整理图片,在此一并致谢。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本书将无法如期奉献给读者们。 由于时间仓促,且笔者的学识也很有限,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故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或错误,敬请读者不吝斧正。 最后,我谨将此书献给养育我的父亲、母亲。 方翊 2009年11月4日 于厦门大学东区
发表于 2010-1-29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兄能否透露一下该书的书名及何时出版?到时一定拜读。
发表于 2010-1-29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xd7163在2010-1-29 16:34:38的发言: 方兄能否透露一下该书的书名及何时出版?到时一定拜读。
书名是《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大概4月份出版。编写此书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我的写作时间非常没有保证,都是抽空写的。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时间,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到时候请大家指正。
发表于 2010-1-29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方兄的大作早日问世,到时一定买一本学习!
发表于 2010-1-30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吉他的制作与鉴赏》,大概4月份出版 到时一定要收藏一本:)
发表于 2010-1-30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收藏一本啊。请问岛主是哪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30 15:29 , Processed in 0.0579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